竹晴园 作品

第178集:维度跨越的设计(第2页)

陈砚之调出三维建模图:“在四维空间里,时间作为物理维度存在。就像我们能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现在我们能‘看见’物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指向柜体顶端的弦振动发生器,“这些超导线圈产生的磁场让弦处于持续共振状态,相当于在柜体内打开了时间的多棱镜。”

苏晓走到柜体正前方,此刻镇纸的投影正呈现出1985年的状态——父亲用它压住高考志愿表,边缘沾着几滴墨水。她想起父亲总说,那天祖父站在书桌前看了整夜,晨光爬上镇纸时,老人突然说:“选什么都行,只要像这木头一样,扎得深,站得稳。”

“再试试动态物体。”苏晓示意助理拿来一个音乐盒,那是她女儿十岁生日时亲手做的,齿轮咬合处还不太精准,每次转动都会发出轻微的卡顿声。

当音乐盒进入柜体,奇妙的景象出现了。从正面看,它正播放着《生日快乐》,旋律带着孩童手工的生涩;绕到背面,音乐变成了完整的交响乐版本——那是二十年后,女儿成为机械工程师后重新调校的样子;而在柜体棱角处,音乐盒已经锈蚀成一堆零件,却仍有几个齿轮在微弱转动,像垂暮老人的心跳。

“这简直是……时间的标本。”张师傅喃喃自语,他从事木工六十三年,见过木材在不同年代的变化,却从未想过能同时看见一块木头的一生。

苏晓忽然笑了,她想起上周在老宅整理祖父遗物时,发现的那本泛黄的账本。1937年的那一页,祖父用那支钢笔写着:“今日烧毁三批不合格木料,虽亏银五十两,但心安。”当时她不懂,为何宁肯亏本也要毁掉辛苦做成的家具。

“陈教授,”她看向物理学家,“能不能让柜体呈现同一时间点的不同可能性?”

陈砚之愣了愣:“您是说……平行时空?”

“祖父常说,做家具和做人一样,每个选择都会长出不同的枝桠。”苏晓走到控制台前,调出苏承宗的影像资料,那是1949年拍摄的黑白视频,老人站在刚复工的工厂前,身后堆着准备运往北方的家具,“当年他拒绝和外商合作,坚持用国产木料,很多人说他傻。但如果他做了另一个选择呢?”

陈砚之调整了弦振动频率,屏幕上的参数开始疯狂跳动。三分钟后,柜体左侧出现了另一个版本的音乐盒——金属外壳,精密齿轮,却没有手工雕刻的花纹。

“这是在另一个时空里,您女儿成为商人后生产的量产款。”陈砚之解释道,“弦理论认为,每个选择都会分裂出平行宇宙,我们现在能捕捉到这些宇宙的信息碎片。”

苏晓久久凝视着两个音乐盒,忽然明白祖父为何要烧毁不合格的家具。那些木头里藏着的不仅是工艺,更是无数个可能的未来——选择偷工减料,未来就会出现开裂的桌椅;选择坚守品质,未来就会有代代相传的信任。

夜幕降临时,实验室的灯光调至柔和模式。苏晓让团队成员都先回去,只留下陈砚之和张师傅。她从包里取出一个小小的木匣子,打开时,里面躺着半块雕花木板。

“这是1921年,祖父做的第一把椅子的残片。”她轻轻将木片放在投射区,“那年他刚满二十,从乡下到苏州城谋生,这椅子没卖出去,后来在战乱中烧坏了。”

木片进入柜体的瞬间,整个实验室突然安静下来。

正面视角里,木板呈现着刚做好的样子,雕花上还留着新鲜的凿痕,能看见年轻工匠的手汗在木头上留下的淡淡印记;侧面视角里,木板在1966年的仓库里,被白蚁蛀出细密的孔洞,却仍能辨认出“苏氏”的暗记;而在柜体最深处,木板竟完好无损地安在一把现代风格的椅子上,椅腿采用了最新的碳纤维材料,唯有那半块雕花木板,像时光的补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