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88集:平行世界的碰撞

木语封存

苏晓的牛津鞋踩在实验室水磨石地面上,发出的声响被某种低频嗡鸣吞没。三个月前,量子计算实验室的冷却系统突然报警,维修人员在液氦储罐旁发现了块不该存在的木头——深褐色的纹理间泛着荧光,像被揉碎的星河。此刻那块木头已长成半张圆桌,边缘还在以肉眼难辨的速度向外蔓延,最前端的木纤维像蕨类植物的卷须,轻轻触碰着玻璃培养皿的内壁。

“第92天,样本A-7的增殖速度稳定在每24小时3.2厘米。”研发助理小陈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护目镜,“昨晚给它换营养液时,发现裂缝里长出了菌丝。”

苏晓弯腰凑近观察窗,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无名指上的木戒。这枚用祖父苏承宗时代的老家具边角料做的戒指,戴了五年从未变过形状,而培养舱里的圆桌却在三天前自动修复了研究员刻意划出的刻痕。修复处的木纹像水流般重新编织,最终只留下道浅淡的银线,在紫外线下才会显形。

“把红外热像仪的数据调出来。”她的声音穿过双层玻璃,带着金属般的冷硬。屏幕上跳动的色块显示,那张“活桌”的核心温度始终维持在23.7c,比室温高出0.3度,像是有微弱的生命在搏动。

一、裂缝彼端

发现时空裂缝的那天,苏明宇正对着量子计算机的错误代码抓头发。这位麻省理工毕业的堂兄,总爱在实验室挂幅爱因斯坦手稿复刻件,说“最疯狂的想法往往藏在误差里”。当他带着苏晓冲进实验室时,冷却管道的结霜正以违反物理定律的方式融化,露出管壁上那个硬币大小的漩涡——漩涡里漂浮着几粒发光的木屑,落地后竟在水泥地上扎根,长成了丛迷你木丛。

“初步判断是量子隧穿效应的副产品。”苏明宇的眼镜片反射着漩涡的蓝光,“这些物质的量子态很不稳定,却能保持宏观形态。”他递过来个密封罐,里面的木条正在缓慢弯曲,试图缠绕住罐内的绿萝,“就像...知道自己该长成什么样子。”

苏晓想起七岁那年在老宅阁楼,撞见祖父用蜂蜡擦拭张明代梨花木椅。老人的指腹蹭过椅腿的裂纹,说:“好木头会记得自己的形状。”当时她不懂,只觉得那裂纹像道永远不会愈合的伤疤。而此刻罐子里的木条,正用新生的纤维填补着研究员切割出的断面,愈合速度比人类皮肤快十倍。

第一周的实验报告堆满了苏晓的办公桌。檀木书架会根据书籍厚度调整隔板间距,楠木衣柜能释放驱虫的香气,最惊人的是那组乌木沙发——当测试员不小心洒了咖啡在坐垫上,深色的木纹竟像海绵般将液体吸走,三分钟后只留下淡淡的水渍,随后连水渍也消失了。

“市场部估算过,如果能量产这种自我修复家具,全球售后成本能降低63%。”苏明哲的视频电话出现在屏幕上,供应链总监的背景是芬兰的环保板材厂,“但我更关心原材料——这些木头的碳足迹是负数,欧盟碳关税对它们无效。”

苏晓没接话,目光落在报告末尾的伦理评估上。法务部用红笔标注:“活态特征可能引发动物权利相关争议”。她忽然想起在非洲工厂,当地工人给火山岩小屋起的名字:“会呼吸的石头”。那时觉得是诗意的比喻,现在却成了需要写进合规文件的条款。

二、共生之惑

第45天,实验室的培养舱开始出现植物疯长的迹象。原本用来测试耐腐蚀性的苔藓,顺着“活桌”的桌腿爬满了整个舱壁;研究员插在玻璃瓶里的绿萝,根系穿透瓶底,与檀木书架的纤维缠绕在一起,长出了从未见过的菱形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