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91集:月球的木纹(第2页)

年轻工匠们围在全息投影前,试图把这些碎片拼成完整的工序。李默是最有天赋的学徒,他能凭着那段打磨榫头的影像,复原出前六种扣合角度,但到第七种时,无论怎么调整角度,榫卯都无法严丝合缝,总会在某个隐秘的节点卡住。

“张师傅当时的呼吸频率不一样。”李默盯着影像里工匠起伏的胸膛,“打磨到第三分钟时,他的呼吸变沉了,肯定是这里有什么特别的用力技巧。”

他按照推测的呼吸节奏练习,木屑飞溅中,榫头与榫眼终于“咔嗒”一声扣合。工作室里爆发出欢呼,苏晓却皱起眉——全息图谱显示,这个角度与资料库记载的传统工艺有微妙偏差,像是故意在某个齿上多留了半毫米的空隙。

“会不会是记忆片段出错了?”有人提出疑问。苏晓让系统再次检索所有碎片,当第七种角度的影像重新播放时,屏幕右下角突然跳出一行淡蓝色的小字,像谁随手写在角落的批注:

“1978年教小张时,他总在第三步弄错。”

所有人都愣住了。这行字不在任何影像或录音里,像是从更深的潜意识里渗出来的。系统显示,这段数据来自张师傅大脑的边缘系统,那里存储着最隐秘的情感记忆。

“小张是谁?”李默突然想起什么,“我听张师傅提过,他年轻时带过一个徒弟,后来去了南方,断了联系。”

苏晓让系统以“1978年”“小张”为关键词搜索。更多的记忆碎片被唤醒:暴雨天,年轻的徒弟冒失地把湿木头搬进工房,被张师傅用尺子敲了手背;除夕夜,两个身影围着煤炉吃饺子,讨论凤凰扣的改良;还有一段模糊的对话,年轻的声音问“为什么第七种角度非要留空隙”,苍老的声音回答“木头会呼吸,得给它留口气”。

这些碎片像突然被接通的电流,瞬间照亮了那些看似矛盾的细节。李默重新检查第七种角度,发现那个多留的空隙并非失误——当木材受潮膨胀时,这半毫米的空隙恰好能容纳膨胀的部分,既保证结构稳固,又不损伤木质。

“是应力补偿!”李默恍然大悟,“张师傅不是在教步骤,是在教怎么跟木头对话。”

团队调整了研究方向,不再执着于复刻动作,而是寻找每个步骤背后的“为什么”。系统在潜意识记忆里又挖掘出更多批注:“画墨线时要让自然光从左前方来,影子会告诉你哪里歪了”“凿子要斜握三十度,像给木头鞠躬”“最后一步要等月亮圆的时候做,潮气重,木头性子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