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238集:黑风口的血迹(第2页)

“有人在这里烧过东西。”他捡起半张未烧完的纸,上面能辨认出“光绪五年”“盐引”“三万斤”等字样,墨迹与父亲书房里的盐引如出一辙。纸角还沾着点蜡油,是协同庆特制的蜂蜡——他小时候在账房见过,蜡里掺着松烟,燃烧时会有股淡淡的墨香。

洞的尽头有块松动的石板,搬开后露出个土坑,里面埋着个铁皮盒子。打开时,里面没有金银,只有副沾血的羊皮手套,和半截断裂的箭杆。箭杆上的“汗”字已经模糊,但断裂处的木纹里,卡着点黑色的布料碎屑。

“是蒙面人的衣服料子。”福伯捻起碎屑,“和上次灵堂里那伙人穿的一样,是京城瑞蚨祥的贡缎,寻常商号买不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明远的目光落在手套的指尖处,那里有个极细的针孔,像是被什么尖锐的东西扎过。他忽然想起父亲信里的话:“蒙古王府的人戴银指套,能在纸上留下针孔印记。” 正想细看,洞外忽然传来马蹄声。两人吹灭火把躲到石板后,听见有人走进来,脚步声沉重,带着拐杖敲击地面的声响。

“那两个驼夫处理干净了?”是个沙哑的声音,与灵堂里的二掌柜极为相似。

“放心,箭簇都换成了蒙古人的,谁也查不出是咱们干的。”另一个声音尖细,像是官衙里的人,“苏敬之的儿子要是跟着血迹过来,正好掉进黑风口的陷阱。”

“隆昌号的账册呢?”沙哑的声音问。

“已经转移到圣母殿的壁画后了。”尖细的声音带着得意,“等处理了苏家小子,就把账册交给王爷,咱们的盐引就能光明正大地用了。”

火把的光扫过洞壁,苏明远从石板缝里看见,说话的两人都戴着乌木拐杖,铜箍上的缠枝莲纹与父亲的一模一样。其中一人的手腕上,黑布下的痣隐约可见。

等马蹄声远去,福伯才敢喘气:“是二掌柜和太原府的捕头!老东家果然没说错,官商勾结。”

苏明远握紧那半截箭杆,忽然明白父亲为何要把证据藏在隆昌号——那里是蒙古人与汉地盐商交易的中转站,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

三、烽火台的血迹

离开密洞时,天已过午。按照羊皮纸的标记,从黑风口到隆昌号,需经过烽火台。那是座废弃的明代烽燧,残垣断壁在风沙里像头卧着的巨兽。

烽火台的石阶上,凝着串新鲜的血迹,从台下一直延伸到台顶。苏明远扶着福伯往上走,拐杖的铜箍磕在石阶上,发出的声响在空荡的台顶回荡。

台顶的旗杆下,躺着个穿蒙古袍的汉子,胸口插着支箭,正是蒙古王府的“汗”字箭。他还有口气,看见苏明远手里的拐杖,突然睁大眼睛,指节死死抠着地面,留下几道血痕。

“藏……藏在……”汉子的喉咙里涌着血沫,指了指烽火台的砖缝,便咽了气。

苏明远蹲下身,在他指的位置摸索,发现块松动的砖。砖后藏着个油布包,里面是张蒙古文的字条,他只认得其中几个字——“盐”“庙”“月”,与第218集里的蒙古文密语对上了。

“是说盐引藏在土地庙,趁着月光转移?”福伯猜测道,他年轻时跟着商队去过蒙古,懂些基础的蒙古文。

汉子的怀里还揣着块羊脂玉,玉上有道裂痕,与第229集里描述的一模一样。苏明远想起父亲书房里的玉坠,也是同样的裂痕,只是父亲的玉坠上,刻着个极小的“苏”字。

“他是父亲的人。”苏明远摸着玉上的裂痕,那里沾着点干涸的血迹,“这玉是接头的信物。”

正想处理尸体,远处忽然传来驼铃声。苏明远扶着福伯躲到残垣后,看见一队骆驼商队从山道走来,为首的人穿着蒙古袍,腰间却挂着汉人的玉佩——那是隆昌号掌柜的标记。

商队在烽火台下停住,有人抬着个沉重的木箱往台上走。苏明远看见木箱上的锁,与父亲拐杖里藏着的钥匙形状吻合。

“动作快点,天黑前要赶到土地庙。”为首的人用汉语喊道,声音里带着蒙古口音,“把这里的血迹清理干净,别留下痕迹。”

商队的人开始用沙土掩埋石阶上的血,有人发现了旗杆下的尸体,正要拖走,苏明远突然从残垣后冲出,拐杖的铜箍砸在为首者的手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