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6章 技惊四座,老把式也得服!(第2页)

正思索间,车间另一头忽然传来一阵嘈杂的争论声,吸引了包括秦奋在内的不少人的注意。

“……这批轴承座还是不行!装上去旷量太大,跑起来指定异响,搞不好还要烧瓦!”说话的是个穿着灰色工装、戴着眼镜的中年人,语气显得有些急躁。秦奋认得他,是厂技术科的陈工程师,最近经常下车间,似乎在负责那个新上的手扶拖拉机项目。

“陈工,这不能怪我们啊!”回话的是负责机加车床区域的一个班组长,姓李,也是个老资格了,“图纸上标的公差就那么大,我们用的还是厂里精度最高的几台床子,老师傅亲自操刀,做出来就这样,你让我们怎么办?总不能拿锉刀一点点去修吧?那效率也太低了!”

“图纸公差是大,但也不能批批都在下限徘徊吧?而且你看这内孔,明显有锥度!这加工质量怎么保证最终的装配精度?”陈工拿着一个刚加工完的轴承座零件,指着内孔,有些激动。

李班长也是一脸无奈:“陈工,您是搞技术的,应该知道咱们厂这些老伙计(指机床)的脾气。这台沈阳产的C616,年头比秦奋都大,导轨磨损了,主轴也有些窜动,能加工出这个精度,已经不容易了。您要真要求那么高,得用磨床精加工,可咱们厂那几台磨床,任务都排满了,根本抽不出来……”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的焦点很快清晰起来:手扶拖拉机项目需要一批精度要求相对较高的轴承座,但受限于机床设备的精度和老化,加工出来的零件质量不稳定,尤其是内孔精度和圆度难以保证,导致装配时出现问题,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进度。

周围的工人渐渐围拢了一些,低声议论着。

“又是轴承座的事儿,都卡了好几天了。”“那玩意儿要求是高了点,咱们厂的设备弄起来是费劲。”

“陈工也是急,听说这是局里下的死任务,年底前必须拿出样机来。”

“难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好机床,神仙也难搞。”

秦奋没有凑上前,但他的耳朵却竖得尖尖的,同时,目光紧紧锁定了陈工手中那个引发争论的轴承座。

【扫描目标:手扶拖拉机驱动桥轴承座(零件号:sf-dQ-011)】

【材质:ht200(灰铸铁)】

【设计要求:内孔直径Φ50,公差h7(+0.025/0),圆度≤0.01,表面粗糙度ra≤1.6u】

【扫描结果(样品#087):内孔平均直径Φ50.022,局部最大Φ50.031;孔口处存在轻微喇叭口;圆度实测约0.018;表面粗糙度ra约3.2u。】

【结论:尺寸超上限公差,圆度超差,表面粗糙度未达标。主要问题集中在内孔加工精度。】

系统冰冷的数据流再次验证了陈工和李班长的争论焦点。h7公差,在20世纪末的机械加工领域属于中等偏上的精度要求,对于一台磨损严重的老旧车床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需要保证尺寸、圆度和粗糙度等多项指标的情况下,稳定性极差。

“这个问题,用现有的设备,不是不能解决,只是效率太低,成本太高。”秦奋心里默默评估着。

他脑海中闪过几种可能性:

1.改进刀具:使用更锋利、更耐磨的新型刀具材料(比如硬质合金,甚至陶瓷刀片),配合更优化的切削参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但这需要额外的刀具成本,而且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更高。

2.改进装夹方式:设计更精密、更可靠的工装夹具,减少工件在加工过程中的振动和变形,也能提高加工精度。但这需要一定的设计和制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