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抢修成功,全村的恩人!(第2页)
他停顿了一下,观察着于德水的反应:“我想请几天假,自己跑一趟深圳,去碰碰运气。路费和开销我自己承担,就当是出差学习了。如果能找到合适的滤芯,项目就能顺利进行下去;就算找不到,我也能去那边看看,了解一下南方同行的技术发展和市场情况,对我们厂未来的技术引进和改造,或许也有借鉴意义。”
这番话,秦奋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他将个人目的巧妙地隐藏在为项目、为工厂的大旗下,既点明了必要性,又主动承担了风险和成本,还画了一个“考察学习”的大饼。
于德水沉吟起来。秦奋这段时间的表现,他是看在眼里的。这个年轻人不仅技术过硬,而且有想法、有担当,现在更是磨床修复项目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项目卡在这里,他也着急。秦奋提出的方案虽然有些不合常规,但听起来似乎是目前唯一可行且成本最低的办法。而且,让年轻人出去闯一闯,开阔眼界,也未必是坏事。
“你自己跑去深圳?”于德水确认道,“路途遥远,人生地不熟的,能行吗?”
“于主任放心,我以前自己出过远门,有点经验。而且我会提前做些功课,尽量找对方向。”秦奋表现得信心十足。
“好吧。”于德水最终点了点头,“项目要紧!我给你批五天的假,加上路上的时间,最多十天。厂里这边……就按出差处理吧,不过费用你自己先垫付,能不能报销,得看你这次出去的成果,还要向李副厂长汇报。”
这已经是于德水能给出的最大支持了。按出差处理,意味着秦奋此行有了“公家”的名义,很多事情会方便一些。
“谢谢于主任!”秦奋心中大喜,连忙道谢。
“介绍信我给你开一张空白抬头的,以备不时之需。”于德水又补充了一句,显然是考虑到了南方的复杂情况,“你自己注意安全,那边情况复杂,别惹麻烦。主要任务是找零件,找到了就赶紧回来!”“明白!”
拿到于主任签批的假条和那张盖着红星机械厂公章的空白介绍信,秦奋的心情既激动又有些忐忑。这不仅仅是一次为了解决技术难题的远行,更像是一次蓄谋已久的“冒险”。
他迅速开始做准备。
首先是钱。他将二百块奖金和系统提供的三百多块现金全部带上,一共五百多元。为了安全,他将大部分钱缝在了贴身的内衣口袋里,只留了少量零钱放在外面的口袋。
其次是物品。几件换洗的衣服,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和几支笔,还有那本被他翻得起了毛边的《机械设计手册》。他还特意去厂里医务室要了些常用的感冒药、止泻药和创可贴,以防万一。
最重要的是信息。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再次仔细研究了系统提供的关于深圳及周边地区的信息。八十年代初的深圳,还是一个大工地,但电子、轻工、小商品加工等产业已经开始萌芽。系统特别标注了几个可能存在电子元器件、五金机电交易的区域,比如华强北的雏形——上步工业区周边的一些街道,以及罗湖口岸附近的一些商铺。
他还通过夜校认识的一位在邮电局工作的朋友,打听到了去广州的火车票信息。这个年代买火车票可不容易,尤其是去南方的卧铺票,更是难上加难。好在他去的时间并非春运高峰,而且只买硬座,托那位朋友提前打了招呼,总算买到了一张三天后开往广州的硬座票。
一切准备就绪。
出发那天,天还没亮,秦奋就背着一个简单的帆布包,悄悄离开了红星厂宿舍。冬日的凌晨寒气逼人,天空还是灰蒙蒙的。他没有惊动任何人,独自一人走向火车站。
站台上,早已挤满了南来北往的旅客。空气中混杂着煤烟、汗水和各种食物的味道。绿皮火车喘着粗气,像一条钢铁巨龙,静静地等待着吞噬踏上旅途的人们。
秦奋挤上了拥挤的车厢,找到了自己的座位。车厢里人声鼎沸,过道上都塞满了人和行李。他将帆布包紧紧抱在怀里,靠着冰冷的车窗,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天色和缓缓后退的城市轮廓,心中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