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未雨绸缪(第2页)
一连串冰冷、严肃的文字,如同当头浇下的一盆冷水,瞬间熄灭了秦奋心中那团燥热的火焰。
他愣住了,坐在床沿,半天没有动弹。
系统……竟然知道他去倒卖电子表了?而且还给出了如此明确的风险警告!78%的高危风险系数!还有那些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
秦奋感到一阵后怕。之前沉浸在赚钱的兴奋中,他下意识地忽略了潜藏的巨大风险。或者说,他潜意识里认为自己足够小心,运气也足够好,可以侥幸避开。但系统的警告,如同警钟长鸣,让他瞬间清醒过来。
是啊,这可是1980年!虽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起,但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和政策惯性依然强大。“投机倒把”在很多人眼中,依然是洪水猛兽,是扰乱市场秩序、挖社会主义墙角的行为。国家对于这类行为的打击,从来没有真正放松过。
他这次能成功,确实有很大的运气成分。火车上没被查到,交易过程中没遇到“钓鱼”的或者眼红举报的。但运气不可能永远伴随。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万一失手一次,后果不堪设想。
系统说得对,他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巩固现有成果,利用自己真正的优势——技术和超越时代的知识,走一条更稳健、更长远的路。而不是沉迷于这种赚快钱的刺激和诱惑中,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那将近九百块钱,已经足够他应付眼前的很多事情了。比如支付滤芯的货款(如果对方真的能找到货),比如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买些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甚至可以考虑给家里寄一些钱回去。“呼……”秦奋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做出了决定:收手!至少在政策环境没有变得更明朗、自己没有更强大的实力和更安全的渠道之前,绝不再碰这种高风险的“投机”生意。
这个决定并不容易。放弃唾手可得的暴利机会,需要极大的理智和克制力。但他知道,这是正确的选择。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与未来可能建立的“财富帝国”相比,眼前这点蝇头小利,以及伴随的巨大风险,实在不值得再去冒险。
想通了这一点,秦奋的心态迅速调整过来。他不再去想什么录音机、计算器,而是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了眼前的工作和学习上。
首先是向于主任汇报滤芯的事情。他找了个合适的机会,向于主任详细汇报了在深圳寻找滤芯的经过,只说联系上了一个可能有渠道弄到货的单位,但对方要求先付定金,并且价格不菲,货期也不能完全保证。
于主任听完,眉头微皱,但也没有过多怀疑。他知道这种高精度进口配件的难搞程度。
“价格大概要多少?时间要多久?”于主任问道。
“对方说初步估计,一枚滤芯可能要一百到两百块,甚至更高。时间……说不好,可能一个月,也可能两三个月。”秦奋按照之前中年人的说法,稍微加了点浮动空间。
“这么贵?”于主任吃了一惊,“一个滤芯顶一个工人好几个月工资了!而且时间还不能保证……”
秦奋摊了摊手:“没办法,主任,这东西国内根本找不到替代品。我跑了那么多地方,就这一家说可能有门路。要不……咱们再想想别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