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8章 偷师学艺?不,是降维打击!(第2页)

秦奋挠了挠头,憨厚地笑了笑:“就是瞎琢磨的。我看每次磨完,冷却液都浑得很,油乎乎的,里面亮晶晶的都是铁末子,就想这会不会把磨好的面又给划毛了。喷嘴那个,是看咱们车间洗零件的水枪,扁嘴的冲劲儿大,面积也广。”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完全符合一个爱动脑筋的学徒工的形象。

刘国栋听了,也来了点精神:“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反正现在也没别的办法,死马当活马医,试试就试试!张工,你看这过滤装置好不好弄?”

张工点头道:“结构不复杂,找几块铁皮焊一下,滤网仓库里应该有,磁铁咱们可以拆几个旧电机或者喇叭里的。喷嘴更好办,找个铜管自己敲打修改一下就行。我看可以试试!”

说干就干。钳工组那边很快就按照秦奋的草图,用边角料焊制了一个简易的多级过滤沉淀箱。秦奋则亲自动手,找来废铜管,仔细地敲打、整形,制作了几个形状不同的扁平扇形喷嘴。

下午,改进后的冷却系统被安装到了外圆磨床上。新的过滤箱被安放在回水管路下方,里面分层放置了粗细不同的金属滤网,底部还加了几块强力磁铁。新的扇形喷嘴替换了原来的圆形喷嘴,正对着砂轮与工件的接触区域。

当冷却泵再次启动,一股洁白、有力的扇形水幕均匀地喷洒在磨削区,覆盖范围明显增大,冲击力也更强。经过过滤沉淀箱处理后的回流冷却液,也明显变得清澈了许多。

刘国栋再次亲自上阵,小心翼翼地开始了新一轮的试磨。

这一次,奇迹并没有发生,但变化却实实在在地出现了!

首先,磨削过程中产生的烟雾明显减少,刺鼻的气味也淡了许多,这表明磨削区的温度得到了更有效的控制,烧伤现象几乎消失了。

其次,磨削的声音似乎也变得更“清脆”了一些,少了几分之前那种干涩的摩擦声。

最关键的是结果。当试件被取下,经过仔细测量和观察后,张工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惊喜:“有进步!有进步!尺寸稳定性比之前好了一些,波动范围小了!表面粗糙度……虽然离0.2还差得远,但确实比之前最好的一次还要光洁!振纹也减轻了!”

虽然距离最终目标仍有差距,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证明改进的方向是对的!

攻关小组的士气顿时为之一振。于德水主任闻讯赶来,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善,激动得拍着秦奋的肩膀:“好小子!有想法!继续琢磨!需要什么支持,跟我和张工说!”

秦奋只是腼腆地笑着,心里却更加笃定了。第一步成功迈出,接下来,就可以图穷匕见了。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秦奋“再接再厉”,又提出了一些小的改进建议,比如调整砂轮的修整参数,优化工件的装夹方式等,都取得了一些微小的效果累加。

他的“钻研精神”和“奇思妙想”已经在车间里悄然传开,大家看他的眼神也从最初的“技术新星”变成了“技术能手”,甚至带上了一丝敬佩。刘国栋师傅更是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逢人便说:“看看我这徒弟!脑子就是活!”

时机逐渐成熟。

这天晚上,秦奋没有像往常一样留在车间或者回宿舍,而是直接去了技术科,找到了还在加班的张工。

“张工,忙着呢?”秦奋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卷筒,显得有些拘谨。

“哦,是小秦啊,”张工放下手中的笔,揉了揉眼睛,“有事吗?”

“张工,这几天咱们不是一直在琢磨怎么提高那个磨床的精度嘛,”秦奋深吸一口气,将手中的卷筒在张工的绘图桌上小心翼翼地摊开,“我……我晚上睡不着,就自己瞎画了点东西,想请您帮我看看,是不是瞎胡闹。”

张工好奇地凑了过去。当他的目光落在摊开的图纸上时,眼神瞬间就变了!

那不是几张简单的草图,而是足足五六张按照标准工程图规范绘制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图纸虽然是用铅笔绘制,线条略显稚嫩,但布局清晰,标注规范,细节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