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第一台样机,风从东方来!(第2页)
赵宏星又转向后勤和物资部门的负责人:“不管用什么办法,改造需要的材料,特别是高精度的角接触球轴承、优质的阻尼材料,还有制作滚轮修整器需要的工业金刚石,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给我找到!特事特办,需要协调上级或者兄弟单位的,我亲自出面!”
“秦奋同志,”最后,赵宏星的目光再次落在秦奋身上,带着欣赏和期许,“从现在起,你暂时脱产,全力配合技术科和改造突击队的工作,随时提供技术咨询。你不仅仅是画出了图纸,更要负责将图纸变成现实!”
“是!保证完成任务!”秦奋挺直了胸膛,大声回答。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一次难得的机遇。
随着厂长的一声令下,整个红星机器厂仿佛一台沉睡的巨兽被瞬间唤醒,围绕着450万能外圆磨床的改造,开始了高速运转。
技术科灯火通明,老李亲自带队,几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围着秦奋的图纸,一边赞叹其设计的巧妙,一边根据厂里的实际加工能力和材料情况,进行细节的调整和完善。秦奋虽然名义上是“咨询”,但凭借系统赋予的知识和对后世制造技术的了解,总能在关键时刻提出一些画龙点睛的建议,让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们也暗暗点头。
一车间更是热火朝天。刘国栋亲自挂帅,挑选了车间里车、钳、铣、镗、装配各个工种的精兵强将。为了赶时间,大家实行三班倒,人停机不停。高精度的轴承座孔需要镗床老师傅拿出看家本领;工作台底部的加强筋和阻尼腔需要焊工和钳工的精细配合;那个结构复杂的金刚石滚轮修整器,更是对加工和装配精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秦奋几乎是吃住在了车间和技术科。他白天跟着突击队,观察加工过程,解答老师傅们遇到的疑问;晚上则和技术科的人一起完善图纸,或者利用系统模拟验证一些关键参数。他那远超同龄人的沉稳、扎实的技术功底以及偶尔闪现的奇思妙想,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尊重。大家不再仅仅把他看作一个运气好的学徒工,而是真正当成了一位能够解决问题的“小专家”。
在这个过程中,秦奋也学到了很多实践经验。书本上的知识和系统的模拟终究是二维的,只有亲身参与到零件制造和设备装配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公差配合的微妙、加工工艺对最终精度的影响、以及老师傅们那些书本上学不到的“手感”和“诀窍”。
时间一天天过去,改造工作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新的主轴部件被精密加工出来,高精度角接触球轴承在恒温洁净的环境下被小心翼翼地装配、预紧;工作台经过加固和处理,变得更加沉稳;全新的金刚石滚轮修整器也闪耀着金属和钻石的光泽,被安装到了位。
终于,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经过近十天夜以继日的奋战后,经过脱胎换骨改造的m1432A外圆磨床,重新屹立在一车间的核心位置。它的外观似乎变化不大,但内里,已经蕴含了红星厂前所未有的技术结晶,以及一个年轻灵魂带来的超越时代的智慧。
最终的试车开始了。
这一次,围观的人更多了。赵厂长、李科长、于主任、张工、刘国栋,还有许多其他车间和科室的技术人员、老师傅,都屏息凝神地看着。
刘国栋亲自操刀,表情是前所未有的严肃。他按照新的操作规程,启动机床。
所有人都下意识地竖起了耳朵。
机床启动的声音,似乎和以前不一样了!更加平稳,更加轻柔,几乎听不到杂音。主轴高速旋转起来,只有均匀的“嗡嗡”声,之前那种高频的、令人不安的啸叫消失了。工作台在液压驱动下平稳移动,感受不到丝毫的震颤。
刘国栋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进给,砂轮接触到试件,发出清脆而连续的“滋滋”声,冷却液形成的扇面水幕精准地覆盖着磨削区,带走热量和磨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