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49章 研发投入,未来基石(第2页)

“系统,分析该未知耐磨合金的最佳加工工艺,推荐刀具材料和切削参数。”秦奋在心中快速请求支援。

【系统扫描材料样品(接触式微观分析)……分析中……】

【初步判断为钴铬钨合金,硬度约hrC55-60。】

【加工难点:高硬度、高韧性、低导热率、严重加工硬化。】

【推荐工艺流程:粗车->半精车->热处理->精磨->研磨/抛光。】

【推荐刀具材料:粗加工可选用高硬度硬质合金,精加工推荐使用立方氮化硼()刀具或陶瓷刀具。若无/陶瓷刀具,可尝试精磨硬质合金刀具,采用极低切削速度和精细进给。】

【推荐切削参数(硬质合金精车参考):切削速度vc=15-25/i,进给量f=0.02-0.05/r,切削深度ap=0.05-0.1。需使用充足的冷却润滑液(推荐高压乳化液或硫化切削油)。】

【注意:刀具刃磨质量至关重要,需保证刃口锋利、光滑,前刀面粗糙度低。】

秦奋迅速将系统提供的信息消化吸收,并结合实际情况,与王建军讨论制定具体的加工方案。

“和陶瓷刀具咱们没有,也来不及买。”秦奋说道,“只能用最好的硬质合金刀片,我自己来精磨刀刃。关键是切削参数,一定要严格控制,宁慢勿快。冷却要跟上,建军哥,你把那台旧水泵改装的冷却系统检查一下,保证压力和流量。”

“没问题!”王建军立刻行动起来。

“小虎,你负责测量。每个尺寸都要反复确认,特别是同轴度和光洁度。”秦奋叮嘱道。

“放心吧,奋哥!”刘小虎拿起千分尺和内径百分表,眼神专注。

接下来的两天两夜,星辰精密这个小小的车间,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战场。

秦奋亲自操刀,将那截宝贵的合金棒料小心翼翼地装夹在经过他精心调试的C6140车床上。他选用了一块进口的硬质合金刀片,按照系统建议的角度,在砂轮机上反复修磨,力求刃口完美。

第一次试切,选择了较低的转速和进给量。随着刀具接触工件,刺耳的摩擦声响起,火星四溅!仅仅切了几毫米,刀尖就明显变钝,切削下来的金属屑呈现暗红色,说明切削温度极高。“不行,速度还是快了,或者进给量不对。”秦奋停下机床,仔细观察刀具磨损情况和切屑形态。

王建军在一旁紧张地关注着:“老板,这玩意儿太‘贼’了!比淬火钢还难搞!”

秦奋没有气馁,调整了参数,更换了新的刀刃,再次尝试。这一次,他将冷却液的喷嘴调整到最佳位置,对准切削区域,试图带走更多的热量。情况稍有好转,但刀具磨损依然很快,加工效率极低。

仅仅是完成粗车,去掉大部分余量,就耗费了大半天时间和好几块刀片。车间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压抑。

秦奋意识到,仅仅依靠常规车削,很难同时保证精度和效率。他决定改变策略。

“建军哥,把那台闲置的工具磨床改装一下,我们试试能不能用磨削的方式来保证最后的精度。”秦奋提出了新的想法。

磨削是加工淬硬钢和硬质合金的常用方法,但对于这种韧性也相当高的钴基合金,砂轮的选择和修整同样是个难题。

他们翻遍了厂里所有的砂轮,找到一块以前买的棕刚玉砂轮,硬度似乎还行。王建军动手能力强,很快对工具磨床进行了一些改装,增加了一个简易的工件旋转夹具。

秦奋则继续在车床上进行半精车,尽可能地逼近最终尺寸,并特别注意控制加工硬化层。他发现,采用极小的切深和较快的进给,反而能让刀具“滑”过硬化层,切削经验判断。

晚上,当半精车完成的衬套雏形被转移到改装的磨床上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磨削开始。砂轮与工件接触,发出尖锐的啸叫声。火花比车削时更加密集。王建军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进给,刘小虎则拿着喷壶,不断地手动添加冷却液。

进展缓慢,但有效!磨削后的表面明显比车削要光滑得多。经过反复测量和调整,外圆尺寸逐渐接近要求。

最难的是内孔的精加工。星辰精密没有内圆磨床。秦奋灵机一动,他找来一根尺寸合适的研磨棒,涂上他自己调配的简易研磨膏,利用车床低速旋转,进行内孔的研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