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54章 改性PP,攻坚克难!(第2页)

设备陆续到位,厂房基础修缮也接近尾声,接下来就是人的问题了。

光靠秦奋、王建军、刘小虎三个人,加上之前招的两个年轻学徒,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工厂”的运转。秦奋计划先招聘五到六名有经验的熟练工,再招三到四个年轻学徒。

招聘启事贴在了厂门口,也托人送到了市劳动服务公司。然而,应聘者寥寥。

原因很简单。八十年代初,“铁饭碗”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国营工厂虽然效益有好有坏,但至少稳定,有保障。而“星辰机械厂”,虽然挂着“集体所有制”的牌子,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实际上就是秦奋他们自己搞的“私人工厂”。谁愿意放弃国营单位的稳定工作,跳槽到一个前途未卜、随时可能倒闭的私人小厂呢?

来应聘的,大多是些在原单位混得不如意的、或者因为各种原因被“优化”下来的工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还有一些是刚从技校毕业、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年轻人,充满迷茫。

秦奋亲自负责面试。他没有像国营厂那样设置重重关卡,而是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对于有经验的工人,他会直接领到设备旁,给个简单的零件图纸,让对方实际操作一下,看看基本功如何。对于年轻人,他更看重对方是否肯学、肯吃苦。

经过一番筛选,秦奋最终留下了三名有多多少少经验的车工和钳工,虽然技术算不上一流,但至少能独立操作设备,干些常规活计。另外,他又招了四名看起来比较机灵、手脚勤快的年轻人作为学徒。

这样一来,加上秦奋、王建军、刘小虎和原来的两个学徒,星辰机械厂的员工总数达到了12人。虽然规模依然很小,但相比之前的小作坊,已经算是一个像样的团队了。

人员基本到位,设备初步就绪,厂房也打扫得焕然一新。秦奋觉得,是时候召开一次“全厂职工大会”了。

1981年的冬天,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星辰机械厂的十二名员工,第一次聚集在刚刚粉刷一新的车间空地上。几张临时拼凑起来的桌子放在前面,上面铺着红布,还摆放着几个搪瓷杯。

秦奋站在桌子后面,看着眼前这些面孔——有跟他一起打拼过来的兄弟王建军、刘小虎,有眼神里充满好奇和一丝忐忑的新员工,还有脸上带着稚气和憧憬的学徒们。他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的心跳有些加速。这是他第一次以“厂长”的身份,面对自己的“职工”们。

“同志们,大家好!”秦奋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有力,“今天,是我们红星市星辰机械厂,第一次全体职工会议!”

底下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新来的员工们互相看了看,眼神复杂。他们中的一些人,以前也参加过国营大厂那种动辄上千人的职工大会,场面宏大,领导讲话冗长。而眼前这个只有十二个人的“全厂大会”,厂长看起来比他们中的一些人还要年轻,这让他们感觉有些新奇,也有些不确定。

“我知道,大家选择来到我们星辰机械厂,心里可能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顾虑。”秦奋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我们厂现在规模还很小,条件也比较艰苦,比不上那些国营大厂。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坚定,“我们有自己的优势!”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是技术!”秦奋指了指旁边那台经过他改造、精度堪比进口设备的旧铣床,“我们能做别人做不了的精密活!我们能接到香港老板的订单,能赚外汇!这就是本事!”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是灵活!”他继续说道,“我们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没有那么多论资排辈。只要你有能力,肯干活,就能拿到比国营厂更高的工资和奖金!干得多,拿得多;干得好,拿得更多!”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是未来!”秦奋的声音充满了感染力,“国家政策正在变化,鼓励我们自己干。我们虽然现在是小厂,但我们的目标是做大做强!以后,我们会有更好的设备,更大的厂房,更多的订单!大家跟着我秦奋干,我保证,绝对不会亏待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