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17章 惺惺相惜,关键的友谊(第2页)

“电子和日化,两翼齐飞,姑苏基地要继续扮演好创新引擎的角色。”秦奋心中暗道。

最后,是南方(深圳)总部的报告。这里不仅是星辰集团的决策中心、财务中心和品牌中心,也是集团最早的精密机械和模具生产基地,更是星辰电子代工业务的发源地。如今,深圳基地更多地承担着高精尖产品的小批量试制、核心技术的攻坚以及对外出口的窗口职能。王建国和钱敏坐镇于此,统筹全局。报告中,除了常规的生产经营数据,还特别提到了iso9000认证通过后,来自海外的询盘和意向订单明显增多,尤其是一些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客户,对星辰的数控机床和精密模具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看着这一份份捷报频传的报告,秦奋的心情是愉悦的。从最初深圳蛇口海边的一个小作坊,到如今遍布全国主要经济区域的现代化生产基地群,星辰集团的产业版图日益清晰,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也开始逐步显现。

华南基地,作为集团的“孵化器”和“桥头堡”,引领着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华东基地,依托长三角的人才和产业优势,成为电子和精细化工的“研发高地”。

华北基地,深耕北方重工业市场,打造“品质坚盾”。

长江基地,立足中原,辐射中西部,成为集团新的“增长极”。

每一个基地都有其清晰的定位和发展重点,它们既相互独立运营,又在集团的统一战略协调下,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

这种“多基地开花”的局面,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星辰集团的整体生产能力和市场覆盖范围,更重要的是,通过在不同区域设立生产和研发中心,星辰集团能够更贴近当地市场,更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同时也有效地分散了经营风险。

当然,多基地运营也对集团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确保各个基地在战略目标上与集团保持一致?如何实现跨区域的资源调配和信息共享?如何保持集团企业文化的统一性和凝聚力?这些都是秦奋和他的管理团队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为此,星辰集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集团化管控模式。首先,在战略层面,由集团总部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各基地在此框架下制定各自的具体实施方案。秦奋会定期召集各基地总经理召开战略研讨会,统一思想,明确方向。

其次,在运营层面,集团总部对各基地的财务、人事、采购等关键职能进行垂直管理和监督,确保规范运作。同时,赋予各基地在生产调度、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权,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再次,在信息共享层面,集团投入巨资建设了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各基地之间生产数据、销售数据、库存数据、研发进展等信息的实时共享,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最后,在企业文化层面,集团通过定期的企业文化宣讲、优秀员工评选、跨基地轮岗交流等方式,强化全体员工对“星辰”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确保“质量生命线”、“客户至上”、“创新驱动”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基地得到贯彻执行。

“秦总,这是刘总监让我送过来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期进展报告。”秘书小杨敲门进来,递上一份文件。

秦奋接过来翻阅。刘丽在报告中提到,为了支持各基地的快速发展和未来的国际化战略,人力资源部正着力打造“三支队伍”,一支是懂技术、会管理的本土化基地管理团队;一支是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业务拓展团队;还有一支是能够引领行业技术方向的尖端研发人才团队。为此,集团不仅加大了外部招聘力度,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内部人才选拔、培养和晋升机制,比如“星辰管理学院”的雏形已经建立,定期组织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