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效率提升,科技的力量
简陋的“机房”里,随着日复一日的钻研与实践,那台象征着未来的机器,与埋头其间的两人,正一同迸发出令人惊喜的活力。上一章的简单螺丝钉库存程序,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开端,但它点亮的,是秦奋、张巧玲,乃至整个红星厂管理层心中,关于计算机能真正做什么的最初认知。张巧玲的学习热情高涨,她对BAsiC语言的掌握速度简直可以用飞跃来形容。秦奋讲解的那些命令和语法,在她脑海中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构建逻辑大厦的基石。她白天是那个穿梭于车间和仓库,身上沾着油污、满头大汗的女工;晚上,她就摇身一变,成为这个时代少见的“程序员”。昏黄的灯光下,她的手指在键盘上越来越熟练,从最初的生涩小心,到后来的流畅自如。屏幕上不断跳出的错误提示依然存在,“sytaxerror”就像是陪伴她成长的伙伴,每一次出错,都意味着一个新知识点的掌握,一个逻辑盲区的清除。那本英汉字典已经变得破旧不堪,边缘卷起,书页上满是她写下的标注和翻译。笔记本上,则工整地记录着各种变量的命名规则、常用子程序结构、以及她对程序流程的思考和优化方案。
“秦厂长,你看这儿,我觉着用一个for循环来处理每个物品的数据输入,是不是能让程序更简洁一点?”
“没错,巧玲,你想到点子上了!”秦奋赞许地点头,指着她写的草稿,“循环结构就是用来处理这种重复性任务的,比你写十遍inputitem1,inputitem2要好得多。而且,如果我们管理的物品种类越来越多,手写代码就太笨了,用循环和数组能让程序更灵活,容易扩展。”
他开始讲解数组的概念,如何在内存中开辟出一片连续的空间来存放同类型的数据,用一个索引来访问每一个元素。张巧玲听得入了神,她脑子里立刻开始琢磨,如何把仓库里那成百上千种不同的螺丝、螺母、垫片、钢材、线缆、轴承……全部分类编号,存进这个神奇的“电子仓库”里。
李大柱依然是机房里最忠实的旁观者和设备守护者。他不太懂屏幕上那些跳动的代码,但他知道,这台机器是“金疙瘩”,是宝贝。他每天早晚都会仔细擦拭机箱,检查电线有没有松动,电压稳定器有没有异常响声。他最喜欢听张巧玲“朗读”那些代码时,程序在屏幕上按照她的意愿“动起来”的过程。
“嘿,巧玲,你这回让它管多少东西了?”李大柱好奇地凑上前,看着屏幕上显示的代码行数越来越多。
张巧玲不好意思地笑笑:“还没完全成功呢,厂长教我用‘数组’,我想试试看能不能把常见的几种螺丝钉都输进去,让它都能记住各自的数量。不过,这程序写起来比上次那个难多了,老是报错。”
“慢慢来,慢慢来,急啥。”李大柱语气温和地鼓励道,“上次不也整好了?这玩意儿就像是让它学认字、学算数,一次肯定学不全嘛。你看它多聪明啊,你说让它记住螺丝多少,它就记住了。咱厂仓库里那些弯弯绕绕的东西,要是它都能管起来,那可就省大工夫喽!”
他的认知,从简单的加减,开始延伸到“记住”和“管起来”的概念,这是对计算机作为**信息管理工具**的朴素理解。
秦奋看准时机,决定将这个阶段的学习成果,真正落地为红星厂第一个具备实际意义的“数字化管理”应用——多品种的仓库简易库存管理系统。
“大柱哥说得对,这台机器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能准确地记住大量的信息,并且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处理和查询,”秦奋走过来,语气严肃又充满期待,“上次咱们做的,只是让它认识了一种物品,并且能加减。现在,咱们要让它认识更多种物品,比如螺丝钉、螺母、垫片这三样最常用的,并且能按照咱们的要求,随时告诉我它们的数量,入了多少,出了多少,还剩下多少。”
他看向张巧玲:“巧玲,你之前学的数组、循环、判断,现在就要把它们组合起来,去解决这个更复杂一点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咱们要把数据**保存**下来。电脑关机了,它就什么都忘了,下次开机,库存就没了。咱们得让它能把数字写到‘纸’上,等需要的时候再‘读’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