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静待时机,黎明前的黑暗(第2页)
“秦厂长……您的意思是,以后咱们厂里的设备,也能像那台电脑一样自己会‘想’,自己会‘动’?”她眼中闪烁着不可思议的光芒。
秦奋微笑着点头:“没错,会越来越‘聪明’。但这都离不开咱们现在学的这些基础。所以,你和李大柱他们现在的学习,意义非常重大。你们不是在学怎么用一个工具,而是在为咱们的未来,为中国的工业,掌握一把关键的钥匙。”
他这番话并非虚言,系统报告里,那些“急需掌握的关键技术领域”中,几乎都将“信息技术应用”列为前置或配套条件。没有掌握计算能力和编程能力的人才,即使未来有机会接触到更高级的设备或技术图纸,也无从下手。
张巧玲感到肩头的担子一下子重了许多,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她不再只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而学习,而是为了秦厂长口中那个宏大的未来。她的学习动力仿佛也被注入了新的燃料,熊熊燃烧起来。
“秦厂长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学,把这把钥匙给咱们厂子牢牢握住!”她用力地点了点头,重新低下头,更专注地研究屏幕上的代码。
秦奋欣慰地看着她,又转头看向正在一旁擦拭外设的李大柱。李大柱虽然不像张巧玲那样有文化基础,???他的踏实、忠诚和强烈的学习意愿同样宝贵。秦奋决定,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李大柱更适合从硬件原理、自动化控制的逻辑入手,结合厂里的实际设备进行学习。
“大柱,”秦奋叫了一声。“哎!秦厂长,您吩咐!”李大柱立刻放下抹布小跑过来,腰板挺得笔直。
“你过来看看,”秦奋指着电脑屏幕上的程序,“你看,这个程序是管仓库的,它知道每种零件有多少。将来,咱们厂里造柴油机,每一个零件从进厂到装配,它都能管得清清楚楚。再往后,咱们造更复杂的东西,比如那种能自己走路,自己干活的机器。那机器怎么走路,怎么干活,其实就跟咱们现在这些程序一样,得给它下指令,告诉它‘先迈左腿,再伸右手’。这些指令,都是咱们用计算机编出来的。”
李大柱听得一愣一愣的,机器自己走路自己干活?这简直跟传说故事一样!但他对秦奋的话是百分之百相信的。秦厂长说能造出比小鬼子电风扇还好、比大解放柴油机更牛的机器,现在都做到了。秦厂长说这洋机器厉害,那肯定厉害!
“秦厂长,那我……我能学会咋指挥那机器走路不?”李大柱挠了挠头,露出憨厚的笑容,眼里是朴素的渴望。
“能!”秦奋肯定地回答,“你现在跟着巧玲多看看,遇到不懂的就问。再过一阵子,我单独教你怎么把这些逻辑跟实际的电路、电机联系起来。厂子里的机械维修,你已经是行家了,将来,工业自动化,咱们更得是你牵头学!”
“真……真的啊!”李大柱激动得脸都红了,他可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学这些“洋”玩意儿,还能“指挥”机器!“秦厂长,您放心!俺就算吃饭睡觉都琢磨,也一定给它学会!”
看着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亲手提拔上来的核心技术人员,秦奋心中生出一股强烈的紧迫感和动力。系统报告中的技术差距和潜在危机,化作了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积累的最强催化剂。
他深知,这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任务。从零开始建立起工业计算、软件开发、自动化控制、精密制造等一系列技术体系,需要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天文数字般的资金投入和无数次的失败尝试。而国际环境的“暗流涌动”,很可能不会给他太多安稳发展的时间。或许在某个关键节点,技术封锁、市场打压,甚至更直接的手段就会扑面而来。
在真正的技术突破、产业腾飞到来之前,他们必须在重重压力和未知挑战下,默默地、快速地积累力量。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任何一次关键技术的失败,都可能让之前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
他站在机房中央,环顾这间由简陋厂房改造而来的空间。嗡嗡作响的主机,跳动的字符,还有两个充满求知欲的年轻人。这里是红星厂的技术前沿,也是他抗衡未来“风云”的起点。他必须在这里,播下最先进技术的种子,培养出最坚实可靠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