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42章 乡情难忘,回报桑梓(第2页)

“对对对!”刘栓柱也憨笑着说,“我家那小子皮得很,要是有奖学金啥的,指不定能好好念书!”

秦奋看着大家热烈的反应,心里知道这步棋走对了。这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一种姿态,一种凝聚人心、扩大影响的方式。让职工们看到,工厂赚了钱,不只是发给他们,还用在了家乡建设上,这会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所以,我的想法是这样,”秦奋理清了思路,“咱们厂要成立一个‘红星乡梓发展基金’,最初从咱们今年的超额利润里划出一部分,比如……先拿出五十万。”

“五十万?!”

这个数字一出,在场的骨干们都愣住了。五十万人民币,在1989年!这几乎是凤栖县全年的财政收入了!这笔钱,足够买下好几个现在的红星厂了!

老王科长扶了扶眼镜,声音都有些颤抖:“秦厂长,这是不是……是不是太多了些?咱们厂刚有点起色……”

秦奋摆了摆手:“钱是赚来的,更是要花出去才能生钱。这点钱对于咱们厂的未来规划来说,只是起步资金的一部分,后续还有更大的投入。但对于咱们县城,这五十万能办不少实事!”

他表情坚定:“这是咱们红星厂的第一个公开的,用于社会回馈的专项基金。前期,主要用于修缮通往咱们工厂和附近村庄的道路、改善县里的学校教学条件、以及支持县医院或镇卫生院的设备升级。”

“具体怎么花,咱们再定章程,成立一个专项管理小组,包括厂领导、职工代表、还有外部监督。”秦奋接着补充,展示出规范管理的意图,“这笔钱必须花在明处,切切实实惠及咱们的乡亲们。”

王奎山沉默片刻,然后重重地点了点头:“小秦,你站得高,看得远。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企业家!不是光自己赚钱,还想着带动一方发展,想着父老乡亲!”他脸上露出激动的神色,“这事儿我全力支持!我现在虽然是厂里副厂长,但县里还有些老关系,我会去跟县委县政府汇报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李顺才也激动地搓着手:“修路好!电网好!方便咱们也方便大伙儿!到时候,咱们车间组织人去义务劳动都行!”张巧玲更是眼神晶亮:“基金的名字也好听,乡梓发展基金……让人心里暖暖的。”

刘栓柱和李大柱虽然听不太懂大道理,但一听给老家修路、给学校捐钱,心里也觉得特敞亮,腰杆更直了。跟着这样的厂长,不光自己有奔头,还能帮到家里人、帮到乡里乡亲,这面子可太足了!

“行!那这事儿咱们就算定了,”秦奋拍板道,“散会后,王书记、李所长、刘副厂长、老王科长、老刘同志,咱们几个和巧玲、大柱、栓柱一起,再坐下来碰个头,把基金的具体方案和组织形式细化一下。争取年前就把第一期资金到位,先把修路的事情先落实一步,开春就能动工。”

“好嘞!”

“没问题!”

大家纷纷应声。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在年终奖和年货的喜悦之上,又为他们增添了一层更深远的意义和使命感。

秦奋望着窗外,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凤栖县的灯火开始零星亮起。这片土地并不富裕,但充满着朴实和勤劳。红星厂的崛起,或许只是一个火星,但希望能点燃更多希望的火焰。

“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心中默念。要实现那个宏大的工业蓝图,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而这个基础,除了技术和人才,更包括人心和情感的联结。回报桑梓,便是固本培元的第一步。

带着这份新的使命感和充盈的内心,秦奋走下主席台。他知道,这个晚上,许多红星厂的职工会将年终奖的喜悦和秦厂长描绘的未来一同带回家,也将带着对红星厂更深沉的感情。

而很快,他们就会看到,红星厂不仅能让他们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能让他们的家乡,也因为这个浴火重生的工厂,开始变得不一样。

县委县政府很快收到了红星农机厂关于成立“红星乡梓发展基金”,并首期捐款五十万元用于县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改善的正式报告。

这个消息像一阵春风,吹遍了凤栖县。

正直县里年终总结、财政吃紧的时候,这笔从天而降、却又源于本土企业的巨额资金,无疑是雪中送炭,更是极大的荣誉。县领导震惊之余是狂喜,是感动。他们对红星厂的认识,从一个濒临倒闭的老国营厂,到突然腾飞的明星企业,再到如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反哺县里的模范代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