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49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第2页)

他语气变得深沉:“讲战略,讲平台,讲使命。我们要告诉他们:来红星厂,不是来修修补补,不是来看家护院。是来参与一项伟大的事业!一项改变一个贫困县域面貌,一项为国家打破国际技术垄断,一项能够载入中国工业发展史册的事业!”

“在这里,他们不是大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他们是未来的设计者,是创新的主导者。他们将有充足的资源支持自己的研究方向,他们的劳动将得到最大的尊重和价值体现。甚至,他们有机会亲手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变成现实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特别是航天、军工、甚至一些国外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的领域出来的同志们,他们的科研成果受限于体制、受限于资源,可能难以民用转化。而在咱们这里,只要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方向,只要是能带动凤栖县产业升级的方向,我们红星厂会全力支持!这难道不比坐等项目,或者研究束之高阁要有成就感得多吗?”

这番话不仅是对小杨和张巧玲说,也是对他自己内心的一次强化。他知道,要打动那些最优秀的人才,必须给他们一个超越物质的,能够寄托理想和情怀的理由。

“小杨,你代表厂里,起草一份招聘启事和致研究机构、高校、以及在海外的华人科学家们的公开信草稿。”秦奋继续吩咐,“写得要有诚意,有格局,要突出咱们红星厂的成就,更要描绘咱们未来的宏伟蓝图。别怕写大,咱们的目标就是星辰大海,就得让看得懂的人看到这份野心和决!”

小杨愣了一下,公开信?致海外华人科学家?这步子迈得是不是太大了?但看到秦奋眼中燃烧的火焰,他知道这并非儿戏。这是秦厂长大展宏图的第一步。

“是!秦厂长,我立刻去办!”他激动地应下。

“巧玲,你把这份草稿拿给王主任看看,请他把把关,必要的时候,这份信可能需要以红星厂和凤栖县的名义,通过更正式的渠道发布,Br县报、市报,甚至咱们想办法联系省级、国家级的科技类报刊……以及给海外的一些华人社团、同学会什么的寄送。”秦奋对王奎山的能量和网络有信心,这是【地方协同效率】的重要体现。

张巧玲接过任务,感觉责任重大,但也热血沸腾。能参与这样一件开创性的大事,本身就是一种荣幸。与此同时,由李顺才牵头的研发中心筹备小组也在紧锣密鼓地工作。

李顺才、李大柱和周海涛三人,带着皮尺、笔记本,又去了厂子南边那块荒地。

“老李,你看看,这地势确实不错。”李大柱一边走一边说,“地方也够大,以后研究所扩大还有地方。离咱们车间也近,来回方便。”

周海涛是第一次跟着一起来,他在荒地上转了一圈:“环境是安静,但基础建设太差了。水电,网络,道路,这些都需要重新规划。不过秦厂长说要有图书馆、资料室,要有高精度实验室,还要能放大型设备,这些都需要专门的建筑结构设计。”

“那是当然!”李顺才拄着拐棍,眼神闪烁着光芒,“秦厂长说了,要建就建最好的!比咱们省机械研究所条件还要好!海涛,你当初为什么愿意来咱们这小厂子?不就是看中秦厂长敢投入,真搞研发吗!这次的中心,只会投入更大!”

周海涛笑了:“是啊,秦厂长是个真正懂技术、舍得为技术花钱的人。在省所的时候,要点经费都难,更别提买什么好设备了。咱们柴油机项目能进展这么快,就是因为初期设备到位快,秦厂长給的改造方案也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