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南巡消息,春雷将至!(第2页)
“小杨,你把稿子拿回去,别怕夸张,把能想到的伟大词汇都用上,赋予它一种历史使命感。”秦奋将稿子递回,“巧玲,你继续联系王主任,这份信,我希望能通过最正式、最广泛的渠道发布出去。”
“明白,秦厂长!”小杨和张巧玲都挺直了腰板,眼中是前所未有的认真。他们感觉自己不再是简单的文职人员,而是这场“人才攻坚战”的排头兵。
然而,仅仅有文字和热情是不够的。
就在厂办讨论着如何写出最动人的招募信时,在凤栖县城的另一个部门,一些低语正悄然流传。
“老王啊,听说红星厂要建什么研发中心,还要花大钱请大城市的专家?”县里组织部的一位干部跟王奎山闲聊时,状似无意地提起。
王奎山点点头:“是啊,县里也很重视,这是凤栖县未来的工业支柱嘛。”“大专家?那工资要求肯定不低吧?”那干部咂了咂嘴,“他们县属企业,真敢开那样的价?也不怕别的厂子闹意见,把市场工资体系冲垮了?”
王奎山笑呵呵地打哈哈:“老秦那个人啊,认准的事儿就敢干。效益好,总得给工人谋福利,给人才应有的待遇嘛。他说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请就请最好的,给最合适的条件。”
“给最合适的条件……那得合适到什么程度啊。”那干部感慨,又带着一丝微妙,“听说那块地,原先可是养猪场,风水可不太好。建厂房还好说,搞科研的大楼,讲究可就多了。图纸谁给的?设计院的人去了吗?这钱有没有乱花啊?”
王奎山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知道有些话不是闲聊这么简单。“一切手续都在按部就班走,县里各部门都在支持。设计院的同志也去看了,老秦自己也出了不少想法。放心吧,红星厂的钱,每一分都花在刀刃上。”
嘴上这么说,王奎山心里却是警惕起来。红星厂的高速发展,秦奋的特立独行,已经开始引起一些人的侧目,赞许有之,疑惑有之,嫉妒……恐怕也少不了。尤其是要挖外地,甚至是省城、京沪的人才,这对现有的人才流动体系和地方格局,都是一种冲击。一旦操作不慎,可能就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或许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中的一丝凉意。风已经开始吹了。
而在荒地那边,李顺才、李大柱和周海涛三人,正面对着更具体的现实难题。
“按照海涛说的,像高精度实验室、恒温恒湿环境这些,对建筑材料和结构要求很高。”李顺才一边看着图纸,一边用拐杖点点地面,“尤其这地质,
“是啊李叔,这不是最高的。”周海涛扶了扶眼镜,指着图纸上的一个区域,“还有大型设备的区域,比如我们以后可能需要的高倍显微镜、光谱分析仪,甚至未来的中试生产线里可能会有大吨位的高压反应釜,这些都需要特殊的承重和防震设计。有些设备对层高也有要求。”
李大柱蹲下,抓起一把土壤:“别提设备了,海涛,你说要那什么材料分析仪,国内哪去买?省所都没有几台,都是宝贝疙瘩。高精度加工中心,以前听县机械厂的老陈说过,一台就好几十万,还是老旧型号。咱们要的那个精度,怕是国内根本就造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