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51章 代工之痛,自主品牌路在何方?(第2页)

“行!我这就去办!”王主任应下,转身便投入到紧张的联络工作中。

当天夜里,一道道加急电报从凤栖县发出,飞向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府;各级通讯社连夜修改稿件,准备为地方报纸塞进这篇篇幅不小的“公开信”;甚至,一些地方的广播台也接到了转播通知。

《凤栖县红星农机厂致全国高级技工及科研工作者公开信!》

这个标题本身就足够引人注目了。一个县城里的“农机厂”,口气竟然如此之大,直接面向“全国高级技工及科研工作者”发公开信?

当这封饱含秦奋野心和激情的公开信初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引起的反应可谓是复杂而多样的。

在清晨的办公室里,一位头发斑白的老教授戴着老花镜,皱着眉读着手中由电报局送来的薄薄几页纸。起初,他只当是某个地方小厂求贤若渴,发的普通招聘广告,可越往下读,紧锁的眉宇就越是舒展,眼中甚至闪烁出难以置信的光芒。

“……打破国际垄断……必然解决国家能源问题……正在建设最先进的符合国际一流实验室标准的大楼,配备全球最顶尖的实验设备……引领新能源材料、高性能塑料、智能控制技术等领域的新方向……”

老教授惊得扶了扶眼镜,这哪里是一个县农机厂的招聘启事?这简直是一份科技强国的宣言!言语之大胆,格局之宏大,是他毕生未见的。但他同时又带着一丝疑虑:凤栖县在哪里?红星农机厂?从未听说过。这些承诺,是吹牛皮,还是真有这样的雄心和实力?“这,这凤栖县红星厂是什么来头?”他喃喃自语,吩咐助手立刻去打听。

与此同时,在沿海某个正在积极吸引外资、发展来料加工的城市,一家步入正轨的电子厂厂长看到当地市政府转发的这封公开信时,则是一声嗤笑。

“县农机厂?还打破国际垄断?他们知道国际垄断是什么吗?知道最顶尖的实验设备要多少钱吗?知道招一个真正的顶尖人才有多难吗?真是好高骛远,不知天高地厚!”这位厂长摇了摇头,随手将信放在一旁,继续研究他手中的“三来一补”合同。在他看来,这才是当下最实在的路子。赚点辛苦钱,积累一点资本,哪有什么精力去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技术研发和听起来就烧钱无底洞的“顶尖实验室”?

他们这些年,不就是靠辛辛苦苦地承接海外订单,赚取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吗?组装一台收音机,赚一块几毛钱。生产一个塑料玩具,赚几分钱。这就是他眼中的“中国制造”的现状,也是大多数企业不得不走的“代工之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薄,利润微薄,随时可能被更便宜的劳动力市场所替代。这,便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代工之痛”最真实的体会。他们也想做自己的品牌,做自己的技术,但那需要海量的资金、顶尖的人才,更是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在那个年代,这几乎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