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爱国品牌,深入人心(第2页)
“秦厂长,我是湖光重型机械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学的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我看了电视上的报道,太激动了!能把质量做到国家最高水平,这才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去的地方!我想来远风制造,从最基础的技术员做起!”
“秦总,我在南方一家大厂工作好几年了,一直觉得技术得不到发挥。看到远风制造的事迹,特别是咱们自主研发出了高性能塑料,还拿了国家质量奖,我想加入进来,一起做点真正让中华民族骄傲的事情!”
简历像雪片一样飞到了厂办小杨那里,其中不乏一些在其他国营大厂、甚至科研院所工作过的骨干。他们看重的不仅仅是薪资待遇,更是一种精神认同,一种加入“中国制造”领头羊的自豪感。
秦奋让厂办和小杨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小组,抓紧时间进行人才筛选和招聘。他知道,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他亲自过问了一些关键岗位的面试,与这些充满朝气和理想的年轻人深入交流。他向他们描绘远风制造的未来,描绘技术创新的力量,描绘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中国品牌”的远大目标。他的视野、他的格局、他对技术的深刻理解,让这些年轻人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投身远风的建设大潮。
质量管理部,这个曾经的“新部门”,此刻成了厂里最受瞩目的部门之一。张巧玲这位年轻的负责人,也成了厂里的“明星”。她带领着她的团队,包括王小虎、赵援朝等年轻骨干,继续深化和完善质量体系。他们不仅仅是“警察”,更是“医生”和“优化师”,深入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利用数据分析找到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将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工人的日常操作中。
“巧玲,现在咱们这套体系真管用!你看hs-1这批料,数据稳定得跟打印出来的图纸一样!”李大柱现在是技术科总工程师,他看着品控部提供的详细数据报告,由衷赞叹。
孙师傅的机修车间,现在对模具和设备的日常维护标准执行得一丝不苟,每一次保养、每一次校验都有详细记录。他说:“以前觉得是多此一举,现在知道厉害了!设备稳定了,出来的产品才穩定!这国家质量奖,有咱们机修车间一份功劳!”
获得国家质量奖,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种鞭策。它意味着远风制造已经被树立为一个标杆,无数双眼睛盯着,容不得丝毫懈怠。秦奋也借此机会,进一步强化了全员的质量意识。他在每一次厂务会议上,在每一次全厂广播中,都在强调:国家质量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要对得起这份荣誉,要让远风制造的每一个产品,都无愧于“精品”二字。
王奎山作为副厂长兼党官员,则在政治思想层面进行了强有力的宣贯。他将获得国家质量奖的意义,提升到爱国主义、民族复兴的高度。他组织党员干部、工会组织,学习远风制造的质量精神,将“质量强企、科技兴国”的理念深入人心。一时间,整个远风制造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强大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下,秦奋开始思考更宏大的棋局。国家质量奖证明了远风制造在现有产品领域已做到了极致,或者说,已经具备了在任何领域都做到极致的底层能力——那就是基于卓越技术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
“厂长,咱们hs材料现在的国际市场都快饱和了,国内需求也差不多稳定下来了。电风扇、水泵这些传统产品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虽然量大,但总觉得…”周福民在电话里有些迟疑。他感受到了市场的天花板。秦奋的目光穿越了眼前的办公室,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远风具备了世界一流的材料技术,世界一流的精密注塑技术,世界一流的生产管理能力,以及“国家质量奖”背书的品牌形象。这些能力,只用来生产塑料和电风扇,无疑是大材小用。
“福民,你说的对。”秦奋笑了笑,声音里带着一份沉稳和一份掩饰不住的野心,“市场永远是动态的。远风的任务不是跟着市场走,而是要引领市场,创造新的市场!”
他心中装着系统提供的无数未来科技蓝图,装着对未来几十年产业变迁的预判。他知道,下一个十年,新的消费浪潮即将到来,新的科技革命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