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产业链整合,降低成本(第2页)
“老赵,ih加热模块,你们除了啃电磁学和电力电子,也需要同步研究它的制造工艺。高频感应线圈的精密绕制、焊接工艺、磁屏蔽材料的成型和组装、大功率igBt模块的散热处理、控制电路板的制造和测试……这些都是技术活。虽然目前国内有做工业加热炉的,但应用到民用电饭煲这种对空间、效率、稳定性要求极高的产品上,又是两回事。”
赵援朝应声:“明白,秦董!ih加热模块的制造精度和一致性直接关系到加热效率和控温准确性。这是将技术设计转化为实际产品性能的关键环节。我们会把制造工艺的研究也纳入进来,同步进行。”
。“小虎,你们负责算法和控制逻辑,这是大脑。但大脑也需要载体——高性能的主控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精确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以及人机交互模块。这里面的门道更多,芯片固然是核心,但外部的传感器的精度、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控制主板的布线和抗干扰能力,同样重要。咱们虽然暂时不能自己造所有的芯片,但我们可以设计电路板,选择最好的国产或者国际上不卡脖子的通用元器件,自己完成主控板的smt焊接、测试和软件加载。这块的技术能力,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王小虎使劲点头:“秦董放心,我们不止会写代码,也会深入了解硬件原理,确保算法能在硬件上最优运行。选型、设计、测试,我们都会啃下来!”
“外壳、结构件,这块是咱们远风的老本行,塑料、冲压件,咱们有基础,也有优势。但要做顶尖产品,结构设计、模具精度、表面处理工艺要求更高。比如隔热结构的设计、防烫材料的应用、外观的美感和耐久性,都要做到极致。这块交给国华总监那边协调生产部主抓。”
孙国华再次应答:“没问题,秦董!咱们的注塑技术和模具水平是国内第一梯队,但精益求精是必须的。新产品的结构复杂,模具和工艺肯定要升级,这块我们已经和技术部这边在沟通了。”“最终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体现在总装线上。自动化程度、精细化操作、严格的品控体系,这些都要对标国际一流。巧玲总监,你除了盯着质量体系和国际信息,也要和杨主任那边配合,建立起一套覆盖原材料、零部件到成品出库的全链路供应链管理系统。小到一颗螺丝钉、一片垫片,大到芯片、涂层原料,都要做到来源可追溯、质量可控制、供应有保障、成本最优。这不像以前工业产品,涉及的品类非常庞杂,供应商体系也完全不同,需要你们重新梳理。”
张巧玲扶了扶眼镜:“是,秦董!我明白,不能什么都自己造,但什么都要能管得住,知道最优的供应商在哪里,知道替代方案在哪里。我会尽快摸清民用消费品供应链的特点,建立对应的供应商评估和管理体系。”
秦奋看着白板上写下的几大模块,仿佛看到了一张巨大的、由无数精密齿轮和管线连接而成的工业巨系统。这不仅仅是造一个电饭煲,这是在为远风构建一个从材料、核心部件、制造工艺到最终产品和供应链的端到端能力。
他看向围在他身边的这群年轻人和老兵。他们是执行者,也是思考者。
“李大柱,这次的攻坚,核心就是把这几个模块的技术和制造,全部打通。”秦奋语气严肃,“技术设计要考虑制造可能,制造工艺要反哺技术优化。每一个节点都要精益求精,每一个成本点都要抠出来。咱们不是简单地模仿,不是简单地堆料,而是要用体系化的优势,用掌握全链路核心能力的优势,去实现效率最高、品质最好、成本最合理——也就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