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奖金拿到手软,工人们的笑脸!
夜色,从未在远风产业园如此“喧嚣”过。办公楼的灯火通明自不必说,生产车间的照明灯也一盏未熄,光芒穿透窗户,将整个园区照得如同白昼。这不是加班的沉闷,而是一种被点燃了的,近乎狂热的兴奋。
车间里,平日里熟悉的机器轰鸣声,此刻听起来都像是激昂的战鼓。老师傅们拿出珍藏的工具箱,用棉纱蘸着机油,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自己的卡尺、千分尺,那神情,仿佛在抚摸一件即将随自己出征的传世兵器。年轻的工人们则三五成群,围着一张张设备结构图和零件加工图,压低了声音激烈地争论着,手指在图纸上飞快地比划,模拟着每一个动作,试图找出那能快上零点一秒的黄金路径。
“老张头,明天‘王牌车工’你可别掉链子!你那手绝活儿要是输给一车间那帮小子,咱们二车间的脸可就没地方搁了!”
“放屁!老子玩车床的时候,他们还穿开裆裤呢!等着瞧,冠军的500块钱,我拿定了!”
模具车间里,几位技术尖子更是直接把行军床搬到了注塑机旁,眼睛里布满血丝,却闪烁着骇人的光芒。他们一遍遍地拆卸、安装、调试着模具,掐着秒表,每一个螺丝拧几圈,用多大的力矩,都形成了一种肌肉记忆。
“不行,还能再快!吊装的角度再调整一下,预热的时间点可以提前三分钟!”刘建国嗓门洪亮,亲自下场督战,他那火爆的脾气此刻成了最强的催化剂。
技术研发中心和质量管理部,更是成了不夜城。李大柱和张巧玲几乎是把家都搬了过来,咖啡的香气混合着仪器的运行声,构成了这里独特的主旋律。而刚刚成立的供应链管理中心,在徐致远的带领下,灯火更是亮到了天明。他们不仅要负责梳理巴斯夫问卷的框架,更承担了第二天大比武所有项目的统筹、协调和记录工作。对他们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建立威信、磨合团队的最好机会。
……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整个远风产业园就已经被一种节日的氛围所笼盖。
从宿舍到厂房的主干道上,拉起了数条鲜红的横幅:
“严肃活泼,比学赶超,争当远风技术标兵!”
“质量是生命,技术是钢枪,赛场上见真章!”
“第一届‘远风杯’技术大比武,圆满成功!”
厂区中心最大的空地上,临时搭建起了一个简易的主席台。台下,数千名穿着统一蓝色工装的远风员工汇聚于此,人头攒动,声浪滔天。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兴奋与期待,那股冲天的精气神,让初升的朝阳都显得更加明亮。
八点整,秦奋走上主席台。没有长篇大论的稿子,他手持一个铁皮喇叭,目光炯炯地扫过台下每一张鲜活的面孔。
“同志们!”
声音通过喇叭传遍广场,瞬间压下了所有的嘈杂。
“今天,是咱们远风自己的节日!过去,我们引进了新设备,学习了新理念,建立了新制度。但光说不练,都是虚的!今天,我们就要把真本事亮出来,看一看,我们远风的工人,是不是全中国最棒的工人!我们的技术,是不是最顶尖的技术!我们的团队,是不是最有战斗力的团队!”
“是!”山呼海啸般的回应,震得人耳膜生疼。
“我宣布!”秦奋手臂用力一挥,“远风集团第一届‘远风杯’技术大比武,现在开始!”
话音落下,整个园区瞬间化作一个巨大的、沸腾的赛场!
各项比赛在不同的车间和场地同时展开,由徐致远中心的人员手持秒表和记录本,担任裁判和协调员,整个流程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生产制造中心的“王牌车工”大赛。
赛场设在一号精密车间,十台崭新的高精度车床一字排开。参赛的十位选手,有年过半百、经验丰富的老技师,也有刚满二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