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新年伊始,风向变了!(第2页)
林亦然的呼吸已经彻底乱了。
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无数的电路图、逻辑门、时序分析在脑海中翻腾。双数据总线、独立dmA、精简指令集、开放生态……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他梦寐以求的完美作品!
作为一个顶级的架构师,他几乎在瞬间就意识到,如果这一切都能实现,诞生的将不是一个ti的替代品,而是一个足以在性能和设计哲学上,全面超越C5x的……怪物!
“这……这太疯狂了……投入会是天文数字,风险也……”林亦然喃喃自语,他被这个宏伟的构想深深震撼,但科学的理性又让他瞬间看到了背后潜藏的巨大困难。
“风险?”秦奋笑了,“林先生,告诉我,做什么事没有风险?留在ti,每天上班下班,拿着几十万美元的年薪,看着自己的天才设计被商业逻辑阉割得面目全非,最后在四十岁被精力更旺盛的年轻人替代,这难道不是最大的风险吗?那是对你才华和生命的最大风险!”
这番话像一根针,狠狠刺中了林亦然内心最柔软也最骄傲的地方。
秦奋没有停,他从手提箱里拿出了另一份文件,与《“中国芯”工程纲要》并排放在一起。
封面上,是另外几个字:《“伏羲计划”——远风集团微控制器(mCu)产业同步发展规划》。
“光有‘昆博’,我们只有大脑,没有手脚。”秦奋指着这份新的文件,“‘伏羲一号’,我们的8位mCu项目。对标的,是当时市面上最成熟的itel8051和摩托罗拉的68hC系列。”
“它的定位和‘昆仑’不同。如果说‘昆仑’是攻坚克难的‘特种部队’,那‘伏羲’就是覆盖所有战场的‘百万雄师’!”
“我们的电风扇、电饭煲、未来还会有洗衣机、空调、vCd……所有家电的心脏,都将由‘伏羲’来跳动。工业缝纫机、数控机床的辅助控制器、汽车里的车窗、雨刷控制器……所有需要简单控制的领域,都将是‘伏羲’的天下!”
“它追求的不是极致的性能,而是极致的稳定、极致的性价比和极致的易用性!我们将把常用的AdC、pwm(脉宽调制)、uArt(通用异步收发器)、i2C(集成电路总线)等所有外设,全部集成到一颗芯片上!我们要让一个普通的电子专业大专生,用我们提供的开发板和C语言编译器,一周之内就能上手开发!”
“‘昆仑’负责向上突破,占领技术制高点,打响我们的品牌。‘伏羲’负责向下普及,占领最广阔的市场,培养最庞大的用户基础,并为整个集团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和内部需求!”
“一文一武,一高一低,两条腿走路,这才是我们要构建的半导体大厦的基石!”
林亦然呆呆地看着桌上的两份文件,“昆仑”与“伏羲”,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逻辑上完美闭环的产业生态构想。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芯片项目了。
这是一个帝国蓝图!
眼前这个年轻人,他思考的维度,已经完全超出了一个工程师,甚至一个企业家的范畴。他像是一个站在未来棋盘前的棋手,每一步都深思熟虑,每一步都直指终局。
“人……”林亦然的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见,“你说要组建世界级的团队,人呢?除了我,还有谁?”
这是一个最现实,也是最致命的问题。再宏伟的蓝图,没有足够的人才去执行,也只是空中楼阁。
“问得好。”秦奋似乎就在等他这个问题。他从手提箱的夹层里,抽出了一张名单和几份简历的复印件。
“人才,我们兵分三路。”
“第一路,国内的顶尖高校。我们已经和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的王志华教授、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几位带头人,建立了初步联系。远风集团将成立联合实验室,第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将直接参与到‘昆仑’和‘伏羲’项目中来。他们是我们的后备军,是未来的火种。”
“第二路,国内各大电子研究所和国营大厂。我知道,那里有很多像你一样,有能力、有抱负,却因为种种原因被束缚住手脚的工程师。远风已经通过猎头公司和各种渠道,开始秘密接触这些人。只要他们愿意来,待遇、职位、研发环境,我们给的都是国内最好的,甚至超越他们能想象的极限。”
“第三路,也是最重要的一路,就是像你这样的,海外的顶尖华人精英。”
秦奋将一份简历推到林亦然面前。
“陈进,三十四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学博士,之后进入英特尔,在fab5工厂工作了六年,现在是0.8微米工艺制程的良率总监。他对于等离子刻蚀、离子注入和化学机械抛光(Cmp)这几项核心工艺,有着世界级的理解和经验。我已经派人接触过他,他对回国参与建设我们自己的晶圆厂,抱有极大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