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石破天惊的商业奇想!(第2页)
那是一份被命名为《关于远风集团全面参与及支持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的创新合作方案》的完整提案。
这份提案,厚达三百多页,重约五公斤,被分装在五个精致的文件夹里。
第一部分,是由王奎山亲自执笔,秦奋逐字逐句修改过的《致浦东新区开发领导小组的函》。信中以极具高度和格局的语言,阐述了“以物易地”模式对于解决浦东当前困境的“三赢”价值,通篇不谈商业利益,只谈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
第二部分,是市场部撰写的《“家电进家”对提升动迁居民幸福感与社会稳定性的可行性分析报告》,里面引用了详实的用户调研数据和社会学分析,论证了方案对民心的巨大价值。
第三部分,是李大柱团队呕心沥血完成的《远风核心家电产品技术白皮书》。这本厚得像砖头一样的文件,详细到连一颗电容的品牌和耐压值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第四部分,是张巧玲团队草拟的《产品质量与验收协议(草案)》。那里面严苛到近乎变态的条款,足以让任何一家制造企业的法务和品控部门负责人看得头皮发麻。
第五部分,则是附录。里面包含了远风集团的企业资质、历年获得的国家质量奖证书复印件、银行信用评级报告,以及最重要的——两份由sgs和tuv驻华首席代表亲笔签署的、表示愿意接受远风集团委托,对相关项目产品进行独立质检的意向书回函!
王奎山抚摸着公文包,心中感慨万千。
他跟在秦奋身边这么多年,自以为已经习惯了这位年轻董事长的奇思妙想和宏大布局。但这一次,当这份完整的提案摆在他面前时,他还是被深深地撼动了。
这哪里是一份商业计划书?
这分明是一份准备周全到了极致,缜密到了令人敬畏地步的“作战方案”!
它已经完全超出了商业谈判的范畴,上升到了战略博弈的高度。秦奋根本没给对手留下太多质疑和犹豫的空间,他用一种近乎碾压的专业姿态,提前回答了对方可能提出的所有问题。
王奎山甚至能想象,当浦东开发办那些精明的“老狐狸”们看到这份提案时,脸上会是何等精彩的表情。
“老杨,”王奎山忽然开口,对身边的杨明说道,“你说,秦董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
杨明扶了扶眼镜,苦笑道:“王副总,这个问题,我从进厂第一天就在想,到现在也没想明白。我只知道,我们只需要跟着他的脚步,就永远不会走错路。”
是啊,跟着他,就够了。
王奎山深吸一口气,目光望向窗外,那片繁华的国际都市,已经出现在了云层之下。
……
上海。浦东开发办。
“远风项目可行性研究与方案设计小组”的临时办公室里,气氛有些压抑。
自从那天碰头会后,陆家明就一头扎进了故纸堆里。他带领着从规划、财政、土地三个局抽调来的几名业务骨干,试图将自己那天在会上提出的几个应对思路,细化成可执行的方案。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可怕。
每一个环节,都困难重重。
“陆处长,资产评估这块,太难了。”财政局来的老会计周师傅愁眉苦脸地说道,“我们咨询了物价局的同志,他们说,以零售价作为国有资产置换的评估基准,史无前例!没有任何政策依据。万一将来审计署查起来,这口锅谁背?”
“还有土地这边也是,”土地局的年轻干部小李也一脸为难,“我们查遍了法规,土地出让只有‘招拍挂’和‘协议出让’两种。这个‘以物易地’,到底算哪一种?性质怎么定?合同怎么签?完全是摸着黑走路啊!”
规划局的同事更是抱来了一堆规划图:“陆处长您看,这片区域未来规划的是金融贸易区,那片是高科技园区,引进的企业都是有门槛的。远风集团虽然是家电巨头,但它和我们浦东未来的产业定位,真的完全匹配吗?如果为了解决眼下的困难,锁定了一块黄金地块,结果发现它不符合长远规划,那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一个个难题,像一座座大山,重新压在了陆家明的心头。他发现,自己那天的慷慨陈词,更多是出于一种激情和胆气,而真正要将这“石破天惊”的想法落地,每一步都是在走钢丝,每一步都可能掉进万丈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