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40章 政策绿灯,一路畅通!(第2页)

“董事长,咱们这……这速度也太快了!这才几天功夫,一个世界级公司的架子,就搭起来了。”王奎山由衷地感叹,“想当初咱们在凤栖,办个营业执照都得跑断腿。现在倒好,感觉是所有部门都在追着帮咱们办事。”

秦奋笑了笑,端起一杯茶,目光悠远:“王副总,这就是时势。我们登上的,是浦东开发这艘巨轮。顺势而为,自然一日千里。但船开得越快,对我们这些掌舵者和水手的要求就越高。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甩下船,甚至被巨浪吞没。”

他的目光,已经超越了眼前的顺利,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个超级项目的成功,光有技术将才和政策绿灯还不够,还需要一个能够驾驭巨额资本、精通现代金融运作的“财神爷”。

“亿元物资置换”只是敲门砖,后续十亿、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最合理的结构进行融资?如何设计一套既能激励天下英才,又能保证集团控制权的股权方案?这些,都是比钢筋水泥的搭建复杂百倍的挑战。

而就在秦奋思索着这个问题时,他要找的“财神爷”,自己送上门来了。

这天下午,一位四十岁出头、身穿笔挺西装、气质儒雅干练的中年男人,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走进了远风集团的临时总部。

他的名字叫高远,手中拿着一份《华尔街日报》,报纸上用一个很小的版面,报道了中国上海浦东一个名为“farwidgroup”的公司,计划投资一个数十亿美元的巨型项目的消息。

“我是高远,”他对负责接待的杨明开门见山,递上一张制作精良的名片,上面印着“美国标准普尔公司,高级分析师”。“我看到了贵公司的招聘启事和海外的一些信息。我想和你们的董事长,秦奋先生谈一谈。”

高远是八十年代最早一批公派留学生,在美国获得了金融学博士学位,并进入华尔街工作。他亲身经历了西方资本市场的波澜壮阔,也对国内落后的金融体系感到深深的忧虑。这次回国探亲,他本打算看一看就走,但远风集团这石破天惊的手笔,以及招聘启事上“股权激励”这四个在当时中国堪称天方夜谭的词,深深地吸引了他。

他想看看,究竟是怎样一个“狂人”,敢在90年代初的中国,布下这样一盘大棋。

秦奋在小会客室里见了他。

没有过多的寒暄,两人一坐下,高远便抛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

“秦董,恕我直言。你们计划投资十亿人民币,也就是将近两亿美元。我不怀疑政府为你们提供了土地和政策支持,但启动之后的资金,你们打算如何解决?据我了解,目前国内银行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尤其是如此大规模的基建项目,几乎是不可能的。你们的企业,有这样的现金流储备吗?”

这是一个直击命门的问题。

王奎山在一旁听得心头一紧。

秦奋却面色如常,他看着高远,反问道:“高先生,你认为在当前的中国,一个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什么?”

高远一愣,下意识地回答:“是……现金?技术?还是市场?”

“不。”秦奋摇了摇头,“是信用,尤其是政府信用。远风集团用价值上亿元的物资,解决了浦东开发初期的燃眉之急,这是我们与浦东新区管委会建立的‘商业信用’。刘市长亲自接见,将我们列为‘一号创新试点项目’,这是我们获得的‘政府信用’。”

“这两样信用,就是远风在上海滩最雄厚的资本。至于钱……”秦奋笑了,“钱,永远是追逐着优质资产和可靠信用的。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去找钱,而是设计一个能让钱主动来找我们的,安全、高效、且能让多方共赢的金融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