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44章 跨区域管理的挑战(第2页)

……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外滩中心顶层,彻底变成了一台以超越“深圳速度”运转的超级计算机。

无数的越洋电话被打出,一份份厚重如砖的法律文件通过传真机不断传来。高远和林薇的团队像上了发条一样,几乎是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仅仅一周时间,一份长达七百页,名为《远风集团全球控股架构白皮书(草案)》的文件,就摆在了秦奋的办公桌上。

这份草案,详细论证了“盾、魂、剑”三大核心架构的法律可行性、税务成本、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其专业与精细程度,足以让任何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法务部汗颜。

秦奋对这份草案非常满意,他只在几个关于股权激励和技术资产归属的细节上做了微调,便大笔一挥,批准了方案。

上海这边的“大脑”在高速运转,而远在数百公里之外的凤栖县,远风集团的“心脏”,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力度,不知疲倦地跳动着。

远风产业园,生产制造中心。

刚刚从副厂长改称为生产制造中心总监的孙国华,正扯着嗓子在车间里咆哮:“三号线!三号线的注塑压力又超了0.01个帕!你们班组长是干什么吃的!这批次的扇叶全部报废,从你们班组的绩效里扣!”

技术研发中心里,李大柱则领着一群年轻的技术员,圍著一台刚刚从德国运抵的“德马吉”五轴加工中心,眼中放光。

“都看仔细了!德国人的好东西,咱们不能光会用,还要把它吃透!小王,你负责把它的液压系统图纸给我翻译出来!小赵,你带人把它的数控程序给我反向研究一遍!咱们下一代的全自动生产线,就指望从它身上取经了!”

整个凤栖基地,从管理层到普通工人,每个人都像拧紧了发条的陀螺,充满了干劲。源源不断的新设备,不断攀升的生产订单,还有秦奋上次离开前许诺的、与上海总部挂钩的全新薪酬和福利体系,都让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焕发出了惊人的活力。

然而,在这种高速运转之下,一丝不和谐的音符,也开始悄然浮现。

凤栖,远风集团总部,行政楼会议室。

王奎山、刘栓柱、张巧玲,以及财务、采购、人事等几个核心部门的负责人,正围坐在一张长条会议桌前。

会议室的气氛有些压抑。

桌子中央,摊放着一份刚刚从上海通过传真发来的文件——《关于集团(凤栖)与集团(上海)财务并表及预算审批流程的初步草案》。

这份由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和远风上海财务部共同起草的文件,通篇都是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诸如“权责发生制”、“合并现金流量表”、“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预算中心与成本中心”……

这些对于在座的凤栖“老人们”来说,不啻于天书。

财务科长老王,这位跟着厂子一路走来的老人,此刻额头上全是汗。他扶着老花镜,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颓然地放下文件,叹了口气:“王副总……这,这我看不懂啊。以前咱们的账,就是进多少料,出多少货,发多少工资,剩下多少利润,一目了然。这个什么‘权责发生制’,货还没卖出去,钱还没收回来,怎么就能算成收入了?这不成假账了吗?”

采购部的刘总监也皱着眉,指着文件的一条说:“还有这个预算审批流程。说我们以后采购超过十万元的设备,不仅要本地审批,还要提交给上海的‘资本预算委员会’进行复核。这……这流程也太长了吧?生产上急等着用,一来一回,不得耽误事儿?”

“最让我心里没底的,”王奎山面色凝重,缓缓开口,“是这份草案里附带的,上海总部第一季度的预算支出申请。”

他将文件翻到最后一页,递给大家传阅。

“法律及金融顾问费:300万美元。”

“全球人才招募及猎头服务费:120万美元。”

“办公场地租赁及装修(二期):800万人民币。”

一连串天文数字,让会议室里的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刘栓柱是个直性子,他忍不住“砰”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我的乖乖!三百多万美金,一千多万人民币!就请那些律师、会计师写几份文件?咱们凤栖这边,一条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也就这个价钱了!咱们在一线累死累活生产产品,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抠成本,他们倒好,在上海的高楼里喝着咖啡,动动笔头子,花钱跟流水似的!这……这我有点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