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秦奋的冷静:实业为本!(第2页)
这个通俗易懂的比方,瞬间让老王和周围的几个凤栖干部恍然大悟。
就这样,一个提问,一个解答;一个困惑,一个比喻。
上海的精英们,放下了身段,用最朴实的语言解释着现代企业管理的逻辑;凤栖的老将们,则努力地理解着这些新名词背后,将给工厂带来的巨大变革。
两个原本像是来自不同星球的团队,在秦奋亲手搭建的这座桥梁上,开始缓慢而坚定地走向彼此。思想的火花在会议室里不断迸发,一个统一的、强大的、真正意义上的“远风集团”,正在这激烈的思想碰撞中,淬火成型。
会议的间隙,高远再次找到了秦奋,这一次,他的表情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严肃。
“董事长,这是最新的消息。”他将一份新的传真递了过来,压低了声音,“情况比我们想的还要疯狂。不仅仅是股票认购证,整个资本市场都弥漫着一股狂热的情绪,大量的资金从实业领域抽离,涌向了证券市场。我有个在银行的朋友告诉我,最近好几家和我们有业务往来的制造企业,都延缓了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造的计划,把钱拿去‘炒股’了。甚至有人建议我,远风账上有这么庞大的现金流,哪怕只拿出很小一部分,投入到这个市场里,用我们的信息优势和资本体量,一个月赚回一个产业园,都不是不可能。”
高远的眼神里带着一丝探寻。秦奋之前对股权、信托、资本运作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实业家的范畴,这让他不得不重新评估董事长的真实想法。或许,董事长的最终目的,也是要成为资本巨鳄,实业只是跳板?
秦奋接过那份被无数人视为财富密码的传真,静静地看了一会儿。上面罗列着几只被疯狂追捧的“老八股”的惊人涨幅,和认购证一天一个价的离奇曲线。
整个时代都仿佛在发烧。
然而,秦奋的眼神却像一汪深不见底的古井,没有丝毫波澜。
他没有对高远的建议表示愤怒或者不屑,只是平静地问了一句:“高远,你看过1929年的美国吗?”
高远一愣,随即回答道:“当然,研究过。柯立芝繁荣的顶峰,然后是史无前例的大萧条,股市在几天之内就崩溃了。”
“崩溃之前,华尔街的擦鞋匠都在讨论股票,家庭主妇拿出买面包的钱冲进市场,所有人都相信自己是股神,相信牛市会永远持续下去。”秦奋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洞穿历史的冷峻,“当所有人都认为一个东西只涨不跌的时候,它离崩盘也就不远了。投机,是零和游戏,甚至是负和游戏,它本身不创造任何价值,只是财富的转移。你赚的钱,一定是别人亏的。当泡沫大到一定程度,最后接盘的,永远是那些最无辜、最狂热、也最没有抵御风险能力的人。”
他将那份传真纸,轻轻地对折,再对折,最后放进了上衣口袋。
“远风的钱,每一分,都沾着生产线上工人的汗水,都印着研发中心工程师熬夜的血丝,都承载着全国经销商和消费者的信任。这笔钱,太干净,也太沉重。”
秦奋转过身,看着高远,目光锐利如刀。
“我之所以要搭建复杂的资本平台,不是为了让我们变成赌场上更精明的赌徒,而是为了给我们脚踏实地干活的人,打造一副最坚固的铠甲,铸造一柄最锋利的宝剑!是让他们在冲锋陷阵的时候,有最好的武器,有最坚实的后盾,而不是让我们把他们的血汗钱,拿到赌桌上去豪赌一把。”
“记住,高远。金融是工具,是武器,但它永远不能成为我们的目的。远风的根,必须,也只能扎在实业这片土地里。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我明白了,董事长。”高远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额头上竟渗出了一丝冷汗。他为自己刚才一瞬间的动摇和试探,感到无比的羞愧。在董事长这种超越了时代欲望的战略定力面前,任何华尔街的投机技巧,都显得那么渺小和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