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解锁“微电子技术”技能树!
被秦奋一语道破天机的男人,手中的万用表探针微微一颤。他扶了扶厚重的黑框眼镜,镜片后的那双眼睛里,震惊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度警惕和审视。
在这个年代,中关村这条街上什么人都有,但还从来没有一个像秦奋这样,穿着考究、气质沉稳,却能一眼看穿一块十几年前美国淘汰小型机主板根底的年轻人。
这不是普通的“倒爷”,更不可能是来淘换零件的普通顾客。
“你是什么人?国安的?还是哪个部委派来摸底的?”男人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长期缺乏交流的生涩,但字字清晰,逻辑分明。
他下意识地将那块电路板往自己身边挪了挪,仿佛怕被秦奋抢走一般。这块板子是他花了五十块钱从一个收废品的“板爷”手里淘换来的宝贝,这两天正沉浸在逆向分析其总线架构的乐趣中,没想到却引来了这么一个神秘人物。
秦奋闻言,不由得失笑。他摇了摇头,没有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反而将目光从电路板上移开,落在了男人的脸上,语气中带着一丝只有同行才能听懂的惺惺相惜。
“我只是一个对技术有敬畏心的人。在这么一个喧嚣浮躁、只认钱的地方,还能看到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去欣赏和研究pdp-11这种堪称经典的复杂指令集(CisC)架构,我觉得很难得。”秦奋的话不疾不徐,每一个字都像一颗精准的石子,投向对方的心湖。
果然,听到“复杂指令集架构”这个词,男人的身体明显放松了一丝。警惕仍在,但那种针锋相对的敌意却消减了许多。这已经不是外行能说出的词了。
“你懂计算机体系结构?”男人问道,语气中带着考较的意味,“那你说说,deC公司为什么要在vAx-11系列上放弃f-11,转而采用他们自己的微码控制单元?”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甚至有些刁钻的问题,涉及到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计算机巨头deC公司的内部技术路线之争。
秦奋微微一笑,胸有成竹。这些知识,在后世是计算机发展史的公开课,但在此刻,却是少数顶尖技术人员才掌握的秘闻。而经过系统知识灌输的他,对这些细节的了解甚至超越了这个时代的亲历者。
“原因有三。”秦奋伸出一根手指,“第一,性能瓶颈。f-11芯片虽然是当时最快的nmos工艺16位微处理器之一,但它的指令集执行效率和总线控制能力,已经无法满足vAx系列作为‘超级小型机’对多任务、虚拟内存管理的高要求。”
他又伸出第二根手指:“第二,技术自主。deC想打造一个从硬件到vms操作系统完全闭环的生态系统,核心Cpu的ip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战略需要。依赖仙童,始终有被人卡脖子的风险。”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秦奋的目光变得深邃,“deC的天才工程师戈登·贝尔预见到了未来,他认为微码技术能够以更低的硬件成本,实现更复杂、更强大的指令集,从而极大地提高软件编程的效率。这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思想,直接催生了vAx这个‘程序员的天堂’。可惜……他们没能看到精简指令集(risC)的浪潮,最终被历史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