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远风芯片实验室,秘密筹建!(第2页)
“我明白了,秦董。”高远重重点头,“我立刻去办。我准备亲自带队,第一站,就去硅谷!”
“很好。”秦奋的目光最终落在了一个位于加州帕洛阿尔托的红点上,“第一个目标,就从他开始吧。”
……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一栋独栋别墅里。
吕志尧博士,这位在计算几何领域被誉为“十年一遇”的天才,正有些心烦意乱地在自家后院的草坪上修剪着枝叶。
他今年三十五岁,已经是全球最大的edA公司之一——Cadece公司高级研发部门的首席工程师,手下带着一个十几人的精英团队,负责下一代布局算法的预研,年薪加期权超过二十万美元,是无数人羡慕的硅谷精英、中产阶级的典范。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光鲜之下的苦闷。
他提出的一个革命性的、基于分形几何的全局布线算法,因为实现难度太高、风险太大,被部门主管连续三次驳回。他被要求在现有的成熟框架下,做一些缝缝补补的、能快速提升百分之一二性能的优化。
“志尧,我们是商业公司,不是大学实验室。我们需要的是能写在财报里的成果,不是你那些天马行空的论文。”主管的话语至今还回响在他耳边。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头被关在笼子里的雄鹰,空有一身搏击长空的本领,却只能在方寸之间踱步。
就在这时,他的妻子莉莉拿着一封信走了出来:“志尧,收到一封从国内寄来的信,是你以前的导师严兆峰教授亲笔写的。”
“严老师?”吕志尧心中一动,连忙接过信。
信封是普通的牛皮纸信封,邮票也是最常见的那种,但信纸上那熟悉的、瘦金体一般的字迹,瞬间将他拉回了十年前在燕园求学的时光。
信的内容不长,前面是师生间的问候,但越往后看,吕志尧的瞳孔就收缩得越厉害。
信中,严老师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燃烧般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名为“创世”的计划,一个旨在建立“统一数据库架构”的edA平台。信里没有透露太多技术细节,但仅仅是“掀掉天花板”、“上帝视角”、“全局协同优化”这几个词,就让同为顶尖专家的吕志尧,瞬间明白了其背后那石破天惊的革命性!
“……志尧,我穷尽半生所学,皆为屠龙之技,本以为将抱憾终生。然今遇知己,得远风集团秦董倾力相助,方知天不负我。此番事业,非为一人一企之私利,实乃为国铸器,为我辈学人立命之战。我已年迈,此生或仅能为此大厦奠基。然未来之共和国科技殿堂,必有尔等栋梁之位。盼君归来,共襄盛举,不负此生所学!”
信的末尾,还附上了一个电话号码,署名是远风集团北美事务代表,陈方。
吕志尧拿着信,双手竟有些微微颤抖。
远风集团?那个做电风扇和电饭煲的?他们要做edA?还要做下一代的edA?
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但,这封信是自己最敬重的恩师亲笔所写,老师的品性他最清楚,绝不会无的放矢。尤其是信中那股压抑不住的激动和豪情,更是他从未见过的。
“是什么样的知己,什么样的计划,能让心灰意冷的严老师,重新燃起这样的火焰?”
吕志尧的心乱了。
第二天,一个名叫弗兰克·陈的中年华人,如约来到了他的办公室。陈方气质儒雅,谈吐不凡,并没有一上来就谈薪资,而是先和吕志尧聊起了严兆峰教授的近况,聊起了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困境,聊起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科技报国”而不得的落寞。
一番话,句句都说到了吕志尧的心坎里。
直到氛围恰到好处,陈方才从公文包里拿出了一份文件,轻轻地放在了桌上。
“吕博士,这是我们秦董为您和您的家人准备的一份保障计划,您可以先看看。但我想说的是,秦董让我转告您一句话:‘钱,远风有的是,但我们能给您最重要的东西,是钱买不来的——一个能让您毫无顾忌、尽情挥洒才华的战场,以及一群与您一样怀揣着同样梦想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