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深夜的实验室,灯火不熄!(第2页)
拆解,分析,再拆解,再分析。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拼图”了,而是一场对人类工业文明巅峰之作的、最彻底的解剖。每一个发现,都让在场的专家们既兴奋又凝重。兴奋的是,他们正在亲手揭开神物的面纱;凝重的是,他们深知要复刻这一切,需要跨越多少技术的鸿沟。
果然,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秦董,你看!”硬件调试负责人王海涛拿着一个不起眼的金属环,快步走到秦奋面前,脸色有些发白,“这是承片台(waferstage)和掩模台(reticlestage)之间的一个关键真空密封圈,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氟化橡胶,在拆解的时候有轻微破损。这东西看着不大,但一旦它漏气,整个真空腔体就废了!”
“还有这里,”另一位专家也指着一个复杂的机械臂接口,“这个快拆接头里面,有二十四个微型电极阵列,用来给静电吸盘供电。其中有两个电极的针尖,有纳米级的磨损,可能会导致接触不良,造成晶圆在高速运动中偏位!”
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接二连三地被发现。它们就像隐藏在巨人身体里的致命病灶,任何一个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整个庞大的系统彻底瘫痪。
“清单列出来,”秦奋的表情依旧平静,“不能修复的,图纸立刻送到凤栖生产制造中心。告诉孙国华,材料成分让李大柱的技术研发中心去分析,模具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我不管他用什么方法,三天之内,我要看到一模一样的、性能只高不低的替代品!”
这种不容置疑的命令,背后是远风集团如今强大的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和技术自信。
然而,当硬件团队在“盘古车间”与这些钢铁“骨骼”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搏斗时,另一间深夜的实验室里,一场关于“灵魂”的攻坚战,也正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
……
远风微电子总部,地下三层,原子力显微镜(Afm)实验室。
这里的气氛,比“盘古车间”更加压抑。
整个实验室,是按照最高标准建造的“房中房”结构。最外层是厚重的混凝土墙,中间是弹簧阻尼层,最里面,则是一个重达五十吨的、悬浮在空气弹簧上的巨大花岗岩平台。
理论上,这里应该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安静。
可此刻,严兆峰教授却死死地盯着电脑屏幕上那条疯狂抖动的信号曲线,额头上青筋毕露。
“还是不行!地面的微震、空调风道的共振、甚至隔壁房间仪器的电磁干扰……这些该死的噪声,像幽灵一样无孔不入!我们的探针悬臂,就像一艘在狂风巨浪里的小船,根本无法稳定地读取纳米级的信号!”
在他身边,吕志尧博士和十几位从全国抽调来的光学、精密仪器和控制算法专家,同样个个脸色凝重,眼圈深陷。
他们已经在这里鏖战了半个多月,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从被动隔振到主动隔振,从硬件滤波到软件滤波,可那条信号曲线,始终像心电图失常一样,无法平静下来。
没有一个稳定的信号,就意味着他们造不出那根“超级唱针”,也就无法读取那块“软件化石”。之前的一切胜利,都将化为泡影。
“是不是我们的压电陶瓷致动器精度不够?”一名年轻专家小声地提出疑问。
“已经换成从德国买来的最高等级产品了,没用!”吕志尧疲惫地揉着太阳穴,“问题出在系统层面上,我们的震动模型建错了,根本无法抵消这种复杂耦合的随机噪声。”
绝望的情绪,如同病毒般在实验室里蔓延。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了。身穿无尘服的董事长办公室主任杨明,拿着一部经过特殊加密的大哥大走了进来。
“严教授,秦董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