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73章 系统推演:最佳工艺路线图!

“你……怎么会知道这篇论文?”

顾秉文的声音微微有些沙哑,那双因长期熬夜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警惕、震惊、疑惑、还有一丝几乎被他自己遗忘的激动,交织在一起,复杂到了极点。

对于一个孤独地在学术高塔上行走了半生的学者来说,这世上最动听的情话,莫过于有人能精准地念出他压在箱底、自认为最璀璨的那颗明珠的名字。

秦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一种探讨的语气,继续说道:“我不仅看过,还反复研究过。顾博士,您在那篇论文里,首次创造性地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引入到波前拟合的迭代过程中,理论上,可以将高阶像差的拟合精度提升至少一个数量级。这是一个天才般的构想,可惜……受限于十五年前的计算机算力,您在论文的最后,只能用一个简化的二维模型进行了模拟验证,而无法完成对一个真实复杂透镜组的三维全尺寸推演。这是那篇论文,最大的遗憾。”

秦奋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一层层地剖开顾秉文用孤傲和冷漠包裹起来的内心。

如果说,第一句话只是让他震惊,那么这一句话,则让他感到了彻骨的寒意,一种被人从里到外彻底看透的战栗!

遗憾!

是的,这正是他耿耿于怀了十五年的遗憾!

当年的他,为了完成那个三维模型的计算,曾经向斯图加特大学的计算中心申请了整整一周的机时,但最终还是因为算法过于复杂、计算量过于庞大而功亏一篑。

这件事,除了他的博士导师,这世界上绝不可能有第三个人知道!

眼前这个年轻人,到底是谁?!

“你是谁派来的?蔡司?还是AsmL?”顾秉文的身体下意识地向后靠了靠,长年在海外养成的警惕性让他瞬间戒备起来,“想来挖我的算法?我告诉你们,不可能!”

秦奋笑了笑,摇了摇头:“都不是。顾博士,我今天来,不是想‘挖’您的算法,因为我知道,您真正的价值,从来都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算法,而是您创造算法的那颗大脑。”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而锐利,仿佛能穿透时间,看到顾秉文在耶拿公司五年来的所有挣扎与不甘。

“就像您在耶拿精密光学的这五年。您试图将您的理论应用到非球面镜的快速成型上,开发出了全新的‘迭代反馈式研磨’(iterativefeedbackgridig)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将一片大口径非球面镜的加工时间,从三千小时缩短到八百小时以内。但这个项目,最终被贵公司的Ceo赫尔曼·鲍曼先生否决了,对吗?”

顾秉文的脸色“唰”的一下,变得惨白。

如果说之前还是震惊和战栗,那么现在,他心中只剩下了惊涛骇浪!

“非球面镜快速成型”和“迭代反馈式研磨”,这是他团队内部的最高机密,是他们倾注了五年心血、想要翻身的最后底牌!连公司其他部门的人都知之甚少,这个素未谋面的中国人,是怎么知道的?

“您……您到底……是怎么知道的?”他的声音甚至带上了一丝颤抖。

秦奋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将话题引向了一个更深、更痛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