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入味的茶叶蛋 作品

第203-冷凝法,挖深井

“既然收取量不多,那又怎能用来缓解旱灾众人的需要呢?”,秦晚如又问。“所以,要增强收集制造的能力。”,秦小榆边说着,边去旁边取了张纸,拿起毛笔画了起来。

“取露水的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来改良…”,她边画边说。

“对于: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可将陶罐倒扣在挖好的浅坑中,坑底铺石块或树叶隔热。

夜晚,水汽在罐内壁凝结并滴落至底部。到清晨收集积水。

(ps:单罐一夜可集约100-300毫升水)。

在罐内放盐块,可显着增加吸水量。

村落用水量多,可使用多罐阵列法。

另外也可通过优化工具来达到更多收取露水的目的。

首先:陶罐内壁涂蜂蜡或桐油,减少水珠附着,加快滴落速度。

外壁刷石灰或浅色黏土。并采用双层陶罐,外层粗陶透气,内层细陶光滑,中间留空隙。

(就是模仿现代保温瓶结构,增强冷凝)。

在陶罐下方放置铜盆,金属导热快,可加速夜间降温。

罐底连接石槽或竹管,集中收集多罐水滴。

陶罐结构也可进行改进:

将倒扣的陶罐改为:广口窄底漏斗形,扩大冷凝面积,底部设引水槽,汇流。

搭露塔阵:用竹木架搭建多层陶罐阵列,每层罐口朝下,底部共用接水槽。

(类似现代立体种植架)。

若是昼夜温差小的地区:则需要挖浅地窖(深1-2米),窖顶覆陶罐,利用地窖恒低温增强冷凝。“

选址上:最好是干涸河床,低洼处,或是耐旱植物多的地方,通过白天蓄热,晚上释放水汽的原理收集水。

“不过…”,秦小榆顿了顿,这些方法最多只能解决当地每人每日最低饮水量,最终还是靠挖井取水方能治本。

收集的水也需要煮沸。

说着,秦小榆将画好的纸,放到一边,又取了几张纸,画了起来。

挖井第一步找位置,便可采取之前取冷凝水的方法,用陶罐倒扣埋入候选地(深1尺),24小时后检查内壁水汽凝结情况,选择凝结最明显处挖井。

每村按菱形的四点分布,挖4口井(间距50丈),确保1口井干涸时其他井可支援。

水井结构的优化:

1.防塌方设计:在井壁插入竹编圆筒(直径3尺),防止沙土塌陷,南方产竹区可直接应用,北方用柳条编筐替代。

2.阶梯式井筒:井口直径收窄(上口4尺→井底6尺),形成天然支撑。

3.防污染措施:井口高出地面3尺,周围铺石灰+黏土(防地表水回流)。

设置专用打水桶(避免私人容器污染井水)。

4.深井技术突破:连环辘轳提水:用双滑轮组+畜力驱动,使挖井深度突破唐代常规3丈限制,可达5-6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