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骑兵交锋(第2页)
徒丹武宿几次想杀回马枪,都被武安君死死缠住。只要他敢杀入阵中,武安君便立刻收紧包围圈,势要将其一锅端。
“撤!”徒丹武宿数次尝试皆无功而返,更让他绝望的是,唐州军的步兵阵型已开始逼近。一旦对方骑兵腾出手来,自己这点人马怕是插翅难飞。
来时浩浩荡荡的三千精骑,此刻跟在他身边的已不足六百骑。
“停!”武安君竖起手掌,示意麾下不必追击。眼下,彻底吃掉被围的振武军骑兵才是正事。
……
今日的大乾朝堂,笼罩在一种诡异的气氛中。中路军一路高歌猛进,却在长社城下受阻——襄阳军及兴化军五万兵马,始终未能攻下城池,反倒让北元援兵混入城中。
除非朝廷继续增兵,在长社与北元死磕,否则拿下此城的希望已然渺茫。
恰在此时,北元派来一支使团,以平阳王完颜卜悦为首,意图与大乾议和。
此前的大乾朝堂,早已是主战派的天下。就连曾经的议和派崔思退,都转而拥护北伐,更别提谢必安这样的铁杆主战派了。
可今日北元使团入城时,皇帝赵牧竟派右相崔思退与礼部尚书蔡正阳亲自到城外迎接。这一举动,透着不同寻常的意味。
满朝文武都清楚,如今的议和派以蔡正阳为主。此人不仅没失势,反倒被委以迎接使团的重任,其中深意耐人寻味。
皇宫御书房内,赵牧正沉思着。面前坐着三人:御史中丞兼参知政事魏师逊,昭庆军节度使、知枢密院事隆大元,淮西总管、开府仪同三司曾砚。
这三人都是太子时期的心腹,如今借着“从龙之功”,已成朝中举足轻重的大佬。
平日里,他们向来不动声色,既非主战派,也非议和派,而是妥妥的“从龙派”——皇帝说什么便是什么,与其他官员始终保持着距离。
如今赵牧深夜将三人召来,显然有大事商议。
烛火摇曳中,赵牧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缓缓开口:“你们说,朕若是此时与北元议和,如何?”
话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哪怕贵为九五之尊,他终究还是年轻,决断这种关乎国运的大事,仍显不够果断。
“陛下,臣可保证,绝不让北元铁骑跨过淮河一步!”曾砚最先开口。他常年驻守淮西,不在中枢,本不想掺和这些事。但只要牢牢掌控水师,就能为大乾竖起一道坚实盾牌。
赵牧微微点头,目光转向隆大元。
“陛下,昭庆军尽在掌握,皇城内外,确保无忧!”隆大元明白皇帝的顾虑——怕议和引发朝野不满,生出意外。
“陛下,不妨先看看北元的条件,是否有诚意,再作决断不迟。”魏师逊心中暗叹。他跟随赵牧多年,怎会不知这位年轻皇帝已有议和之心?
当初力主北伐的是他,如今刚打开局面就要收手,着实有些虎头蛇尾。
“诸位爱卿,朕何尝不想一举收复中原?”赵牧苦笑一声,说出了心里话,“可每日的钱粮靡费数以万计,国库……已经快要空了。”
三路大军每日的消耗都是天文数字,朝廷先前积攒的那点家底,早已耗去大半。再打下去,就只能加征税赋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赵牧早已知晓,也做过预判,可钱粮消耗还是超出了预期。
如今才四月末,离夏收还有整整三个月。这时候加征税赋,很可能引发民间动荡。
赵牧初登大宝便力主北伐,为的就是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的明主,有雄心壮志。如今连最顺利的中路军都被困在长社,北元又有心议和,他自然想就坡下驴。
比起先祖仓皇南逃,他能打得北元主动求和,已然强上太多,足以证明自己是合格的君王。若能在议和中争取更多好处,养精蓄锐以待良机,也未尝不可。
“陛下,只是西凉那边……约好共同起事,不知是否该通知一声?”隆大元小心翼翼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