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春雷起,震山河!(第2页)

农科院的小会议室更是争得面红耳赤。

白发如银的老专家吴教授,指着墙上那幅色彩斑驳的全国地图,手都在颤:“活生生的例子摆在这儿了!天大的好事!可正因为它太好了,才更得慎之又慎!”

“想想五十年代末的教训!得摸索,得稳步来!千万……千万不能一窝蜂!”

旁边的年轻助手刷刷地记,心里也绷着弦。

这股风,早就钻透了围墙,吹进了最日常的角落……

农大的教室里,老教授临时改了教案,对着讲台下学生们惊愕又兴奋的脸,讲起了黄土高原上的奇迹。

农场的会计室里,算盘珠子打得噼里啪啦山响,算着如果自家的地也增产,能多发多少粮票……

天南地北反应不一!

有的地方县干部揣着介绍信已经挤上了开往西北的火车;有的地方还在观望,领导眉头紧锁,让手下“再研究研究”。

还有的地方,私下里冷言冷语。

“哼,搞包产?那叫什么主义?”

“步子大了,不怕扯着淡?”。

可甭管上头怎么琢磨,街头巷尾的茶馆里、田间地头的垄沟边、井台旁的树荫下,到处都在传、都在叹、都在算。

“听说了没?西北有个弯河村,麦子打出了天量!”

“四百五十五斤啊!那地里埋了金娃娃?”

“隔壁老王昨儿拿报纸回来,手都是抖的!他家六口人,去年分的麦子连腊月的白面饺子都没吃上……”

“要是咱们这地头也能这样……”

“敢想啊!顿顿白面馍馍,白花花的那种!神仙过的日子!”

“快看看吧,听说中央都惊动了……”

弯河大队的经验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悬在整个国家上空!

没人是傻子,都知道这事儿轻不了。

弯河那些金灿灿、沉甸甸的麦垛就在那儿杵着,白面馍馍的香气已经飘到无数人家的饭桌上了——这实打实的饱暖,比一万个口号都有劲儿!

而在那遥远的西北,弯河村的晒谷场上,夕阳把新垒起的麦垛染得一片金红。

那光芒温厚又灼人,像是在大地这张卷子上,写下了最朴实也最震撼人心的一笔答卷:让老百姓碗里有饭,锅里有余,这才是顶天立地的大道理。

又过了两天,

终于……

这股从黄土高原卷起的劲风,终于……吹进了红墙之内!

中海西花厅的灯光,那晚亮得格外久。

一份带着西北旷野烟尘、新麦浓香的内参简报,静静躺在宽大的办公桌上。

秘书轻手轻脚地换上新泡的浓茶,瞥见领导戴着老花镜,正逐字逐句地读着那份关于弯河大队的报告。

他看得极慢,手指偶尔在纸面上轻轻划过,当读到“平均亩产四百五十五斤”时,镜片后的瞳孔骤然一凝。

读到“家家户户粮囤冒尖”、“顿顿白面馍馍”这几行时,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眉头先是习惯性地微蹙,指节分明的手指轻轻叩击着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