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潜龙出渊!(第2页)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原因:眼下家里,实在是太忙了。
忙得脚不沾地,处处都是事儿!。
‘华山公司’的饲料业务,如今简直是烈火烹油,红火得不得了!
自从《西北日报》报道了那头八个月六百斤的‘猪王’和神奇的‘华山牌’饲料后,订单就像雪片一样从各地飞来。
电话被打爆,公司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然而,厂里那两条简陋的生产线,就算开足了马力,日夜不停地转,产出的饲料也远远跟不上订单的需求量。
产能和订单之间,形成了一道巨大的、令人又喜又忧的鸿沟。
为了提高产量,饲料厂长赵满屯带着几个骨干,蹲在车间门口开了好几次会。
最后一致决定:实行‘三班倒’制度!
机器毕竟是铁疙瘩,不能连轴转,得让它喘口气,歇歇,否则真烧坏了,损失更大。
但人不能停!庄稼人出身,最不缺的就是力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多干点活怕啥?
只要能多出饲料,多挣钱,让厂子更红火,让大伙的日子更有奔头,累点也心甘情愿!
于是,
‘华山公司’的生产车间,彻底变成了一个不眠不休的战场。
三班工人轮番上阵,机器的轰鸣声几乎昼夜不息。
两条简陋的生产线被压榨到了极限,产量一提再提。
如今,
每天的产量已经稳定在10吨左右!
一个月下来,就是300吨!
这个数字,在几个月前,是赵满囤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更让人振奋的是,
这300吨饲料,根本不愁卖!
每天天不亮,厂门口就排起了长队。
有附近公社养猪场的场长,有邻县食品公司的采购员,甚至还有揣着现金、从几百里外赶来的个体户。
交订金,签合同,等着拉货。
那钱,真是像流水一样,“哗哗哗”地涌进厂里的账上。
工人们看着这红火的景象,个个脸上笑开了花,干活时都忍不住哼着小曲,心里头那份欢快和自豪,简直要溢出来。
这日子,太有盼头!
除了饲料这块,养殖业务也搞得有声有色,步入了正轨。
刘茂财作为养殖场的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
他精心挑选了20个踏实肯干、手脚麻利的社员,组成了一支专业的‘饲养队’。
这支队伍的任务可不轻,不仅要负责喂养那一百多头日益壮硕的猪,还包括清理猪舍里堆积的粪便、打扫卫生、以及最关键的——观察记录每头猪的生理体征。
尤其是卫生防疫这一块,规矩定得极其严格,近乎苛刻!
所有饲养队员,在进入养殖区域之前,必须先在专门的消毒间里彻底换装。
换上用大铁锅烧开的沸水煮过、又在太阳底下暴晒得干透透的白色工作服和帽子。
连鞋子也得换!
穿上专用的胶靴,踩过门口的石灰消毒池,才能踏入猪舍。
非饲养队人员,一律严禁入内!
就算是县委主任杨天兴来,想进去看看,也得按规矩来。
此外,
每头猪都是重点关照对象。
饲养员必须早晚各巡查一次,仔细观察猪的精神状态、食欲、粪便情况,并详细记录在专门的登记本上。
一旦发现异常,立刻报告。
经过一个多月的严格培训和磨合,这支饲养队已经完全适应了这套流程。
大家都很听话,严守规矩,干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这样的精心照料,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猪舍里那一百多头猪,个个皮毛光亮,膘肥体壮,每天都能听到它们欢快的‘哼哼’声。
如今,
最小的猪崽体重也稳稳地超过了100斤,所有的猪都进入了快速生长的‘成长期’。
再精心喂养上差不多半年,这批猪就能顺利出栏,变成实实在在的票子,回馈给辛苦付出的社员们!
还有“弯河时代招待所”和“弯河时代饭店”,这两个服务窗口,在经历了开业初期的忙乱、磨合与阵痛后,如今也渐渐理顺了头绪,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就比如‘招待所’,现在能做到‘客走房清’。
客人前脚刚退房离开,后脚就有服务员进去开窗通风、扫地、拖地、擦拭家具、更换清洗干净的床单被罩枕套,把房间收拾得窗明几净,迎接下一位客人。
效率高,卫生好!
还有饭店,最大的进步是上菜速度和准确性。
基本上,客人点完菜,半个小时之内,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就能端上桌,而且味道可口,分量实在。
这大大提升了客人的用餐体验。
这一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尤其是饭店这边,经理王秀芹可是吃足了苦头。
开业初期,那真叫一个‘兵荒马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到饭点,客人一多,点菜就成了大问题。跑堂的伙计记性再好,也架不住人多嘴杂。 经常出现记错桌号、记错菜名、漏记菜品的情况。
结果呢?
这桌客人明明只点了‘醋溜土豆丝’和‘西红柿炒鸡蛋’,结果硬是给人家端上来一盘‘青椒回锅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