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焦虑的老丈人…

跟着朱霖的脚步,几人走进单元门。

楼道里很干净,墙壁刷着半人高的淡绿色墙裙,楼梯是水磨石的,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声响。

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饭菜香,和一种混合着书卷气与生活气息的味道。

“三楼,到了!”朱霖在一扇深棕色的木门前停下。

从口袋里摸出钥匙,熟练地插进锁孔,“咔哒”一声轻响,门开了。

“青山,快进来!”

朱霖率先闪身进去,一边弯腰换鞋,一边冲着屋里喊:“妈!我们回来啦!青山到……哈哈哈哈~”

话没说完,她就忍不住笑了,回头对白婉茹说:“妈,您看我这记性,您不就在这儿嘛!”

白婉茹也笑了,一边换鞋一边说:“你这丫头,风风火火的。”

她招呼刘青山:“青山,快进快进。”

她指了指门口鞋架上几双干净的拖鞋,“换换鞋,舒服一些,那双蓝色的是新的,给你准备的。”

刘青山连忙道谢,换上那双崭新的蓝色拖鞋,心里又是一暖。

走进门,他打量着这个即将成为他短暂落脚点的“家”。

这是一个典型的七十年代末知识分子的家庭。

面积不大,但收拾得异常整洁、温馨。

地面是刷了红漆的木质地板,擦得锃亮。

客厅里靠墙放着一张深棕色的三人沙发,铺着米白色的针织沙发巾,上面整齐地放着几个手工缝制的方形靠垫。

沙发对面是一张同样深棕色的方桌,铺着干净的白色钩花桌布,上面放着一个竹编的果盘,里面盛着几个红彤彤的苹果。

靠窗的位置放着一张书桌,上面堆满了书籍和稿纸,一盏绿色的玻璃罩台灯静静地立在那里。

书桌旁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书架,塞满了各种厚薄不一的书籍,散发着淡淡的书香。

墙壁上挂着几幅字画,其中一幅隶书写的“宁静致远”尤其醒目。

整个房间的色调偏暖,透着一种朴素、雅致、充满书卷气的氛围。

“青山,别客气,就当自己家一样。”

朱中华也走了进来,随手将刘青山的小包放在沙发旁的椅子上,温和地说,“你先坐会儿,喝口水,歇歇脚。”

他指了指沙发,“坐,坐。”

“哎,好!谢谢!”刘青山应着,在沙发上坐下。

朱中华和白婉茹的言行举止,自然亲切,没有丝毫的客套和疏离,让他这个初来乍到的“乡下小子”感到一种被接纳的温暖。

“热水在暖瓶里,青山,你自己倒水喝啊。来这里就当是自己家,别客气,我就不招呼你了,得赶紧做饭。”

白婉茹一边说着,一边麻利地解下出门时穿的薄外套,换上挂在门后的蓝格子围裙,“你们爷俩先聊着,霖霖,你过来给妈打下手!”

“好嘞!”

朱霖清脆地应了一声,对刘青山俏皮地眨眨眼,“等着啊,让你见识见识我妈的厨艺!”

说完,像只小蝴蝶一样跟着白婉茹飘进了厨房。

很快,

厨房里就响起了锅碗瓢盆的协奏曲。

水流声、洗菜声、切菜的“笃笃”声,还有白婉茹轻声指挥朱霖的声音。

“霖霖,把那条鱼再冲洗一下……”

“给我再剥一瓣蒜。”

“葱也给我再剥两根。”

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忙碌感,伴随着隐约飘出的食材清香,从厨房门缝里弥漫出来,充满了整个客厅。

朱中华拿起桌上的紫砂壶,泡了一壶茶。

清雅的茶香很快散开,与厨房飘来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令人心安的味道。

他给刘青山倒了一杯:“来,青山,尝尝这茶。坐了几天火车,旅途劳顿,喝点热茶解解乏。”

“谢谢叔。”

刘青山双手接过茶杯,温热的杯壁熨贴着手心。

他抿了一口,茶汤清亮,入口微涩,回味甘甜。

“好茶!”

“嗯,朋友送的明前龙井,还不错。”

朱中华自己也端起一杯,靠在沙发上,神态放松而温和,“打算什么时候去报道?”

“嗯…明天吧。”

“明天?”

朱中华一怔,随即笑道:“不着急,燕大开学时间要持续一周,你先在家里住两天,让霖霖陪你在燕京转转。过几天再去报道,也来得及赶得上。”

“青山啊,你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更不要有压力。”

“你白姨刚才那话说的很对,你到了这里啊,就是回了家。千万不要拘束,随便一点,好不好?”

话语中的真诚,显而易见。

刘青山略微考虑了下,便点头答应,“好!”

“哎,这才对嘛!”

朱中华顿时开怀大笑,“哈哈,喝茶,喝茶。”

看着眼前这个沉稳自信、眼神明亮的年轻人,朱中华心中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