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攻打海龙屯2(第2页)

巨石垒成的城墙如龙脊般盘踞山岭,宫殿飞檐刺破雾霭,凌驾众生。

可这巍峨的关城是如何建成的?

那些千斤巨石,那些合抱巨木,究竟是怎样运上这绝壁险峰的?

无人知晓。

于是,黔北的百姓们便传出了一个故事——

杨应龙有一根\"赶山鞭\"。

每到夜深,鞭声一响,山石便自行滚动,巨木便自己攀爬,如活物般顺着山势而上,堆砌成这通天宫阙。

辛辣吗?

当然辛辣。

世上哪有什么赶山鞭?

只有\"赶人鞭\"!

深夜里被驱赶上山的,从来不是石头和木头,而是那十万民夫——佝偻的背,皲裂的脚,血泡磨破的手,和一双双被鞭子抽到麻木的眼睛。

他们扛着巨石,拖着巨木,像蝼蚁般在陡峭的山路上爬行。

有人失足坠崖,连惨叫都来不及发出,便被深渊吞没。

有人力竭倒下,监工的鞭子便立刻抽上来,直到他再也爬不起来,然后被随意丢进山沟。

尸体?

不过是筑城的材料罢了。

杨应龙的宫殿越建越高,山下的新坟也越来越多。

可百姓敢怒不敢言,只能把血泪咽下去,再把这血泪编成\"赶山鞭\"的传说,让那些吃人的真相,藏在荒诞的故事里。

十万民夫,多年的血汗,换来了这座\"永不陷落\"的海龙囤。

可史书不会记载死了多少人。

因为死的都是草民。

命贱如草,死了,便如草般腐烂。

直到大明铁骑踏破山门的那一日。

血债,终须血偿。

…………………………

海龙囤被大军围困得水泄不通,萧如薰的中军大帐内灯火通明,各路主将齐聚一堂。帐外秋风瑟瑟,帐内却是一片欢腾。

\"诸位,\"萧如薰轻抚案上的军报,嘴角挂着从容的笑意,\"自开战至今,正好五个月。播州的各地的土改也进行中了!在这里,本公谢过诸位了!\"

帐中顿时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