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滴滴的卢师傅 作品

第二百九十五章 成为华国首富

元旦过后,张卫国和谢彪召集了核心会议,进行第二次分红。

这一次,他和谢彪作为主要投资人,每人分得了600万,各自的账户上再次增添了一笔巨款。

而剩余的200万,则悉数作为奖金,按照各人贡献大小,分发给集团里的骨干成员和工厂的全体员工。

时间很快来到了1987年。

随着国内经济改革的深入,鹏城这座年轻的城市,日新月异。

李汉庭也在这一年风光回到了港岛,他在内地这几年,不但彻底熟悉了国情,还为港岛的家族生意拓展了新的版图,积累了丰富的人脉。

他的回归,象征着李家对内地市场的关注,正在逐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此同时,张卫国这些年的资产也在飞速膨胀。

边境贸易的巨额利润,加上鹏城特区内各类投资的回报,以及羊城服装厂的稳定运营,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他账上可供支配的资金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600多万。

张卫国知道,成立房地产公司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他看向身边的谢彪,这些年,谢彪和阿强对张卫国可谓言听计从。

张卫国的每一个决策,即便最初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最终的结果都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

当张卫国提出要进军房地产开发时,谢彪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

“卫国兄弟,你说干房地产,那咱们就干。我这里还有些闲钱,全都拿出来,跟着你一起干!”

他二话不说,当即拿出了1500万,作为入股资金。

这笔钱,让他在新成立的房地产公司中,占据了35%的股份。

而张卫国,则投资了3500万,持股65%,成为绝对控股方。

很快,一家名为鸿发地产有限公司的房地产企业,在鹏城注册成立。

公司成立后,张卫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鹏城当时最热门的沙头角片区,成功拍下了一块六百万的地皮。

这块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升值潜力巨大。

随着地皮的尘埃落定,鸿发地产有限公司正式吹响了进军房地产市场的号角。

张卫国并没有满足于鹏城一隅,他深知,要将事业做大,就必须走向全国。

在鹏城站稳脚跟后,鸿发地产随即启动了大规模的融资贷款计划。

凭借张卫国稳健的经营策略和此前积累的雄厚资本,银行对鸿发地产的信誉评估极高,贷款审批流程也异常顺利。

有了充足的资金流,鸿发地产将触角伸向了全国各地。

在羊城、沪市、京市、苏市等一批全国一线、二线城市,鸿发地产纷纷拿地,开始建设大规模的住宅小区。

从选址、规划、设计到施工,张卫国都亲自把关,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成为当地的标杆。

从1987年到1991年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华国经济迎来了一轮高速发展期,房地产市场更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一路高歌猛进。

鸿发地产凭借精准的战略布局和高效的执行力,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张卫国的个人资产,也在这几年间,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从5600多万猛增至了惊人的29个亿。

他账户上的数字,已然超出了寻常人的想象。

更重要的是,他空间里的那些金条、珠宝首饰和古玩字画,也在这些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藏市场的兴起,全都大幅升值。

张卫国粗略估算了一下,自己的总身家,保守估计应该已经达到了60亿人民币。

张卫国的事业版图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而他的家庭生活,亦在时代的洪流中,悄然迎来了新的篇章。

首先是张跃进,在张卫国的撮合下,和根生店里的营业员徐敏喜结连理。

为了方便徐敏在德山市区上班,张跃进不仅在花溪村老家建了四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还特意在城里购置地皮,盖起了一栋气派的两层小楼。从

此,他过上了花溪村与德山市区两头跑的日子,一边照应着家里的养猪场,一边照顾媳妇。

家族中另一件大事,则是张振华。

这孩子不负众望,成功考入了国内顶尖学府,选择了金融专业。

张卫国特意叮嘱张振华,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并承诺届时将他安排到鹏城银行,这是他为家族未来长远发展布下的一枚重要棋子。

桂花和秀兰两姐妹,也在张卫国的帮扶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她们也在德山市区买了地皮,把房子和张跃进建在一起。

三姐弟做了邻居,能互相照顾。

老爹张为民和老娘赵三妹,即便家底殷实,却依旧不肯闲着。

他们骨子里对土地的热爱根深蒂固,年复一年地在花溪村的田地里,悉心打理着西瓜和水稻。

农闲时,他们会到德山市区的跃进家里住上一段日子,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而每逢春节,两老总会带着大包小包的土特产,前往鹏城,在张卫国的豪宅里住上个把月,享受天伦之乐。

李雪梅的弟弟李春波,以及大姐李冬萍,也在德山市区安家置业,建起了自己的房子。

每逢过年过节,他们总不忘给张卫国的两个孩子挑选礼物,塞上厚厚的红包。

他们心里都清楚,若非张卫国当初带着他们走出泥泞,带着他们把握住时代的机遇,他们至今仍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断然不会有今日这般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份恩情,他们铭记于心,以行动表达着敬意与感激。

随着财富的巨量积累,张卫国并未沉溺于纸醉金迷,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回馈社会。

他投身慈善事业,花溪村小学和镇上的中学,成为了他慷慨捐助的首批受益者。

在张卫国的巨额捐款下,原本破旧的教学楼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崭新坚固的校舍;学生宿舍、图书馆和标准化的体育场也拔地而起,让花溪村的孩子们得以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德山市的经济转型期,许多国营大厂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

张卫国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雄厚的资本,果断出手,相继收购了糖厂、棉纺厂和制衣厂。

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不仅盘活了这些僵死的资产,更保住了数千名工人的饭碗,为德山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每次回到花溪村,张卫国都会挨家挨户地给村民们发现金。

他感谢村民们对年迈父母的照拂,感谢他们在自己创业初期给予的朴素支持。

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他心里清楚,自己真正做到了衣锦还乡。

他的名字,不再仅仅是那个从村里走出去的能人,更是带动乡邻、福泽桑梓的榜样,名利双收,实至名归。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来到1994年。

这一年,华国经济持续腾飞,财富榜单也随之风云变幻。

张卫国凭借其在边境贸易、房地产、实业投资等多领域的超前布局与卓越经营,资产规模再度跃升,最终以高达88亿人民币的惊人数字,荣登华国首富的宝座。

他的名字,响彻神州大地,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