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主 作品

第142章 酱料多样,拓展销路(第2页)

“还有,咱们山上不是采了不少干香菇吗?要是把香菇切碎了,跟豆酱一起熬制,会不会更鲜?”

“甚至……咱们偶尔打到点野味,除了炖汤,能不能也取一点点肉末,跟豆酱一起做成……肉酱?”

他的这些想法,让王氏和花儿都听得眼睛发亮。

是啊,光是黄豆酱,味道虽然好,但总觉得单调了些。

若是能做出这些带着不同风味的“花式酱料”,那不仅自家吃饭更有滋味,拿出去卖,肯定也更有噱头。

于是,一场围绕着“制酱多样化”的研发试验,便在张家那间已经初具规模的“家庭作坊”里,热火朝天地展开了。

张大山是总设计师,负责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王氏和花儿则凭借她们对食材的敏感和丰富的烹饪经验,负责口味的调制和工艺的实践。

石头也常常会凑过来,从“市场”和“卖相”的角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就连对发酵颇有心得的栓子,也会在制曲和发酵环节,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

他们首先尝试的,是“香辣豆酱”。

张大山让石头去附近几个以能吃辣着称的邻村,用自家酿的米酒或者一些处理好的普通药材,换回来一些品质上乘的干辣椒。

将干辣椒用石磨碾成粗细适中的辣椒面。

再与发酵好的黄豆酱、以及炒香的豆豉、姜末、蒜蓉等辅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

最后,用菜籽油小火慢熬,将各种味道充分融合。

第一锅香辣豆酱出锅时,那股子霸道的、混合了酱香、辣香、油香的浓郁气味,几乎弥漫了整个院子,馋得孩子们口水直流。

尝一口,果然是辣而不燥,咸鲜适口,酱香浓郁,回味悠长。

用来拌面、佐餐,或者当做炒菜的调料,都是绝佳的选择。“这个成。”张大山一锤定音。

接着,他们又尝试制作“香菇豆酱”。

将泡发好的干香菇切成细丁,用少许荤油煸炒出香味。

再与黄豆酱一同熬煮,让香菇的鲜美与豆酱的醇厚完美结合。

成品酱香浓郁,菇香扑鼻,口感也更加丰富。

张大山甚至还更大胆地,尝试着用少量腌制过的、剁成极细肉糜的野兔肉或野鸡肉,与豆酱和香菇一同熬制。

虽然因为肉的用量极少,还称不上真正的“肉酱”。

但那融入了肉类油脂和鲜味的豆酱,其风味却又提升了一个档次,变得更加令人垂涎。

除了这些以黄豆酱为基础的改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