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周师欣慰,倾囊相授(第3页)
“科举之路,本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最终金榜题名者,寥寥无几。”
“你此番府试高中案首,固然可喜,但也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压力倍增。”
“上了考场,务必摒除杂念,将所有的荣耀、压力、期盼都暂时抛诸脑后。”
“只将自己视为一个普通的、一心向学的读书人。”
“将你平生所学,从容不迫地,展现在试卷之上即可。”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只要你真正尽力了,便无愧于心,无愧于家人,也无愧于老夫的这份教诲。”
周先生的每一句话,都如同金玉良言,深深地镌刻在小山的心版之上。
他知道,恩师这是在将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经验和智慧,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
这份恩情,比天高,比海深。
他唯有以更加刻苦的努力和将来优异的成绩,才能报答万一。
在学习之余,小山也会主动地,为年迈的恩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会帮先生打扫那间简陋却也干净的书房,将那些发黄的古籍一本本仔细擦拭、归类整理。
他会帮先生研好每日习字所需的墨汁,或者在先生批改文章感到疲惫时,悄悄地为他捶捶背,揉揉肩。
他还会将家里送来的那些最新鲜的吃食,或者自己偶尔从山里采到的一些据说对身体有益的草药,都第一时间拿来与先生分享。
师生二人,常常会在那昏黄的油灯之下,或者在院子里那棵老槐树的浓荫之中。
就着一杯粗茶,几块干饼。
时而探讨经史子集的微言大义,时而议论古今兴亡的经验教训。
时而感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
时而又会因为某个共同的发现或感悟而相视一笑,默契在心。
那种亦师亦友、近乎父子般的深厚情谊,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师生关系。
在周先生的生命中,小山不仅仅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弟子。
更像是一道照亮他晚年孤寂岁月的阳光,一个可以倾诉心声、传承理想的忘年知己。
而在小山的心中,周先生也不仅仅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
更像是一位指引他人生方向的灯塔,一位给予他无限智慧和力量的慈父。
终于,在全家人的殷切期盼和周先生的倾囊相授之下。
南阳府院试开考的日子,如期而至。
临行前一晚,周先生将小山再次叫到自己的书房。
他没有再讲任何关于考试的内容。
只是从一个上着锁的旧木箱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方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端砚,和一支笔杆已经磨得有些发亮的旧狼毫笔。
“小山啊,”他将这两件文具,郑重地交到小山的手中,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和不舍。
“这方砚台,这支笔,是老夫当年初入考场时,先师所赠。”
“陪伴了老夫大半生,也算是沾染了几分文气。”
“今日,老夫便将它们转赠于你。”
“望你此去,能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也望你将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成就多高。”
“都莫要忘了,今日在青石村这间陋室之中,你我师徒相传的这份读书人的风骨与初心。”
小山接过那方沉甸甸的砚台和那支带着恩师体温的毛笔,只觉得眼眶一热,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
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朝着周先生,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
“恩师大恩不言谢。”
“学生张小山,此生永不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