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主 作品

第191章 妙手作文,思如泉涌(加更,求好评)(第3页)

大胆地指出了当前边防策略中可能存在的某些弊端。

譬如,边军粮饷供应不足,士气低落。

譬如,边防将领久驻一方,易生骄惰之心,甚至可能与敌寇勾结。

譬如,朝廷对边疆各民族的政策,或过于强硬,或过于怀柔,都未能真正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

这些观点,虽然未必完全准确,甚至有些“书生之见”。

但在此时此地,由一个年仅十七岁的童生提出,已属难能可贵,足以显现其独立思考和敢于言事的精神。

而在论及“屯田戍边”这一具体措施时。

小山的笔锋,则变得更加务实和充满了来自父亲张大山那种“实干兴邦”思想的烙印。

他首先肯定了屯田政策在“足食足兵”、“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方面的积极意义。

但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其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

比如,屯田所占用的土地,若与民争利,则易激化军民矛盾。

比如,屯田士卒若管理不善,纪律松弛,则战斗力必然下降,甚至可能沦为权贵侵占田产的工具。

比如,屯田的产出若不能有效分配,或者被各级官吏层层盘剥,则士卒必然心生怨望,难以安心戍边。

针对这些弊端,小山也大胆地提出了一些自己思考的、虽然还很粗浅、但却颇具新意的改良建议。

他建议,屯田选址当避开良田,以开垦荒地、改良盐碱地为主。

他建议,屯田士卒当与普通兵士有所区分,实行更灵活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他建议,屯田产出当公开透明,大部分用于充实军需、改善士卒待遇,剩余部分则可用于赈济边地贫民,以收拢民心。

他甚至还隐约地,借鉴了父亲在家中推行“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经验。

提出是否可以在屯田区域,尝试推广一些更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水利设施,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率。

这些观点,或许在那些饱读诗书、却不谙农事的传统士大夫看来,有些“不合时宜”甚至“粗鄙不堪”。

但小山却坚信,任何脱离了民生疾苦和生产实际的“高谈阔论”,都是虚妄的。

唯有真正能让百姓吃饱肚子、让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才是真正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