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粮食增产,共同富裕(第2页)
“可可是”张河还想再说些什么。
“别可是了。”张大山摆了摆手,语气不容置疑,“你要是真想谢俺,就把这股子劲儿,用在往后咱们村里的大事小情上。只要大家伙儿都能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那比啥谢礼都强。”
他让铁牛和石头,帮着张河,将那六十斤本息的粟米称量入库。
至于那多出来的两袋子,则又原封不动地,让张河给拉了回去。
类似的情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几乎天天都在张家大院门口上演着。
那些曾经在“种子互助”中得到过张家帮助的村民们,都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将自家最好、最饱满的粮食,一担担、一车车地,送到了张大山家。
他们大多都想多还一些,以此来表达对张大山的敬意和谢意。
但张大山,却始终坚持着当初定下的规矩。
不多收一粒,也不少要一文。
他的这份公道和近乎“不近人情”的原则性,非但没有引起村民们的不满。
反而让他们对这个年轻的“领路人”,更加地敬佩和信服了。
他们知道,这张大山,是真的在为他们着想,是真的想让这个村子好起来。
而不是像以前那些当官的,只会想着法子从他们这些穷苦百姓身上刮油水。
当所有的“种子互助”款项都结清之后,张大山又做了一件让全村人都为之震动的大事。
他召集了张河、钱大爷,以及村里几个新近因为在修水利、推广农具等事务中表现突出、也渐渐在村民中建立起威望的青壮年骨干。
在自家堂屋里,点着油灯,摊开纸笔。
由小山这个“秀才公”亲自执笔,豆子在一旁协助珠算。仔仔细细地,将这次秋收之后,各家各户的实际收成、除去嚼用和来年种粮之后的余粮数量、以及之前在修水利、推广农具、集资募工等各项集体事务中,各家各户所出的工分和贡献,都一一登记在册,力求做到公开透明,一目了然。
这可是青石村有史以来,头一回搞这种“全村经济普查”。
村民们虽然不太明白张大山这么做的具体用意,但出于对他的信任,也都积极配合,如实上报。
经过了足足三四天的紧张忙碌。
一本厚厚的、用最粗糙的草纸装订起来的、却也承载了青石村未来希望的“青石村庚戌年秋收暨集体贡献清册”,终于宣告完成。
当张大山将这本清册,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当着全村老少爷们的面,一条条一款款地宣读出来时。
所有人都被上面那些数字给震撼了。
“乖乖,李老四家今年竟然打了八百多斤粮食?比往年多了快一倍啊!”
“钱大爷家那几分薄地,也收了三百多斤高粱,足够老两口吃到明年了。”
“还有王麻子家,虽然劳力少,可他家小子在修水渠的时候最是卖力,记的工分竟然比好些壮劳力还多。”
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要来得更有说服力。
它们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青石村这一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照出了每一个村民,在这场变革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应得的回报。
“各位父老乡亲,”等小山将清册宣读完毕,张大山才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
“这本账,就是咱们青石村今年的家底子。”
“从账上看,咱们今年,确实是打了个大翻身仗。家家户户都有了余粮,再也不用担心会饿肚子了。这是咱们大家伙儿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