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小磨修整,思考水力(第2页)
它甚至可以成为青石村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以对外提供服务、并产生稳定集体收入的村办产业!
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也太令人向往了。
张大山将自己的这个大胆设想,先跟周先生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周先生听完之后,也是抚须沉吟良久,眼中充满了惊叹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大山啊,你这个水力推磨的想法,确实是巧夺天工,利国利民啊。”周先生放下手中的书卷,感叹道,“老夫也曾在古籍中见过类似的记载,称之为‘水转连磨’或‘水激轮磨’,皆是利用水力驱动,日夜不休,可供千家之用。若是真能在此穷乡僻壤建成,那不仅能解了咱们青石村磨粉之苦,其产生的效益,怕是也能让整个村子都受益匪浅,甚至还能惠及周边村落。”
“只是”他又微微蹙眉,语气中带着几分审慎,“这水碓磨坊的建造,非同小可啊。其中的水轮如何设计才能高效转动?那巨大的水力如何平稳而又准确地传递给石磨?石磨本身又该如何改造才能适应这水力的驱动?还有那引水的渠道,蓄力的水池,以及整个磨坊的选址和营造这些,稍有差池,怕是就要前功尽弃,还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灾祸。”
“先生所虑极是。”张大山恭敬地说道,他知道周先生这是在提醒他切莫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
“这些关键的环节,大山心中都已有了初步的计较。虽然不敢说有十足的把握,但七八分还是有的。”
他将自己从《天工开物》中获得的那些关于水轮的类型(比如更适合清河这种落差不大但流量尚可的“下射式”或“平卧式”水轮设计)、齿轮的传动(如何用大小齿轮组合来实现增速或减速,以及如何用“拐木”等机构将水轮的圆周运动转化为石磨的旋转运动)、以及石磨的改造和配套设施(比如如何设计自动进料的漏斗,如何建造稳固的磨坊地基和导水槽,如何预留检修的空间等)的设想,都简明扼要地、用周先生能听懂的语言,向他解说了一遍。
周先生虽然对这些具体的“工匠之术”不甚了了,但也听得出张大山这番话里,充满了真知灼见和充分的准备。
他知道,这个张大山,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他每一次看似“异想天开”的举动背后,都蕴含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和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