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主 作品

第233章 神磨初转,米面飘香(第2页)

“他们的差事,就是负责每日里磨坊的启动、停机,检查水渠的通畅,清理磨盘的积垢,以及给那些转动的轴承、齿轮添点桐油、猪油啥的,确保它能顺顺当当地转起来,不出岔子。”

“当然,这些负责看护磨坊的人,也不能让他们白白出力,耽误了自家的活计。”

“俺的意思是,可以从村里的‘公仓’里,每月给他们拨付一定的粮食作为酬劳,或者按照他们值守的工时,给他们记上相应的‘集体贡献工分’,将来村里有了其他集体收益的时候,可以优先分红,或者减免他们一部分应尽的集体义务。”

这个提议,更是说到了大家伙儿的心坎里。

有专人负责,才能保证这“神仙磨坊”不出问题,大家伙儿也才能用得安心。

给负责的人发酬劳,那也是天经地义的,不然谁肯真心实意地去干这迎来送往、还得时刻操心的差事?

“再有,也是最要紧的一条,便是这磨坊的使用,也不是完全白给的,得有个章程,才能长久。”张大山话锋一转,语气也变得严肃了几分。

“咱们建这磨坊,前前后后花了多少人力物力,大伙儿心里头都有数。光是那两扇大磨盘,那些硬木齿轮,还有那水轮的主轴,那可都是好东西,金贵着呢。”

“这些东西,用久了,总会有磨损,总有需要修理替换的时候。要是没有个进项,光靠着村里这点底子,怕是用不了几年,这好好的磨坊就得趴窝了。”

“所以,俺提议,各家各户来磨坊加工粮食的时候,都得按照磨的粮食数量,拿出那么一丁点儿,比如每磨一百斤谷物,就自愿留下那么一斤半或者两斤,作为‘磨坊公积’,也叫‘磨损耗费’。”

“若是磨的是已经脱好壳的净米,那就可以少抽一点,比如每百斤抽个一斤左右。”

“这点粮食,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但对于如今家家都有余粮的青石村村民来说,想必也都能承受得起。”

“而这些积少成多的‘公积粮’,则会由村里专门选出来的、德高望重且识字的钱大爷,和账目清晰、为人也最是正直公道的张河兄弟,共同负责管理和记录。每隔一个月,就得向全村公示一次账目,让大家伙儿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笔‘公积粮’的主要用途,便是作为咱们这水碓磨坊日常维护、修理、更换零部件的专项资金。”

“确保这座‘神仙磨坊’能够长长久久地运转下去,持续不断地为大家伙儿服务。”

“若是将来这公积粮有所富余,那更好办了。咱们可以把它用作村里其他公益事业的开销,比如修桥铺路,给村里那些孤寡老人、残疾病弱的人家,提供一些额外的帮扶和救济。”

“这样一来,这磨坊不仅仅是能给大家伙儿磨米磨面,更能成为咱们青石村一个能持续产生效益、也能持续回馈乡邻的‘活钱柜’和‘善心库’。”

张大山这番话说得条理清晰,合情合理,公私分明,也充满了对未来的长远规划。既考虑到了磨坊的可持续运营,也兼顾了村民们的实际承受能力,更巧妙地,将这磨坊的日常使用,与未来村庄的集体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在场的村民代表们听了,都是打心眼儿里佩服张大山这份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

“张先生想得周到啊!真是把咱们能想到的、没想到的,都给考虑到了。”

“是啊,就该这么办!这磨坊是咱们大家的,自然也该由咱们大家伙儿一起来维护,一起来让它变得更好。”

“每百斤抽个一两斤当公积,不多不多,俺们乐意出!这比以前咱们自个儿推磨糟蹋的粮食,可少太多了。”

“往后有了这公积粮,咱们村里再办啥大事,也就有底气了。”

很快,一套围绕着水碓磨坊日常管理和使用的初步章程,便在众人的共同商议和一致赞同下,定了下来。

张小山这个“秀才公”,则再次充当了“书记官”的角色,将这些章程,一条条一款款地,用工整的毛笔字,写在了一张大大的、用几张草纸拼接起来的“告示”之上,准备张贴在磨坊门口最显眼的位置,让全村人都知晓,都遵守。

章程一定,接下来,便是这“神仙磨坊”真正开始为全村人服务,展现其“普惠万家”威力的时刻了。

按照事先排好的轮候次序,第一批轮到使用磨坊的,是村里最缺精细米面的家庭。

当他们挑着自家那虽然不算太多、却也承载了全家对美好生活期盼的麦子、稻谷、粟米,满怀激动地来到那座崭新的水碓磨坊前时。

看着那在清澈溪流驱动下,不知疲倦地飞速旋转的巨大水轮。

听着那从磨坊内部传出的、充满了力量感的“轰隆隆轰隆隆”的均匀而又悦耳的轰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