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小山乡试,再搏功名
青石村的日子,如同那山间奔流不息的清溪。带着勃勃的生机,一路向前,日新月异。
远在药王山学医的丫丫,也时不时地会有书信寄回来。
信上说,她跟着师父,学了不少真本事,也治好了几个疑难杂症。
让张大山和王氏看了,既是心疼女儿在外吃的苦,也为她的长进感到由衷的欢喜。
而家中最大的喜事,莫过于大儿媳巧巧,如今已是身怀六甲,肚子一天比一天显怀了。
张家这第三代的头一个娃儿,眼瞅着就要落地了。
这让整个张家大院,都笼罩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之中。
王氏更是每日里都乐得合不拢嘴,变着花样地给巧巧做好吃的。
张大山瞅着这一切,心里头也是前所未有的踏实和满足。
只有张家的三郎,张小山。
依旧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眼瞅着,三年一科的秋闱乡试,又到了跟前。
这乡试,可不比之前的县试府试。
那是真正能决定一个读书人命运的“龙门大考”。
一旦榜上有名,那便是正儿八经的“举人老爷”了。
不仅可以免除全家的赋役,光宗耀祖。
更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会试和殿试,去博取那“进士及第,金榜题名”的无上荣耀。
甚至还有机会,被朝廷直接授予官职,从此踏入仕途,成为真正的“食禄之人”。
所以,这乡试对于每一个寒窗苦读的士子来说,都是性命相搏的一场大仗。
其艰难程度,也远非县试府试可比。
整个南阳府,数万读书人,能最终中举的,也不过寥寥百余人罢了。
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那战场上的厮杀还要惨烈几分。
小山自然也明白这其中的分量。
他每日里,除了学堂里先生的授课之外。
便是将自己关在简陋的学舍之中,青灯黄卷,刻苦攻读。
那些四书五经的经义注疏,他早已是烂熟于心,倒背如流。
如今,他更多的心思,都用在了揣摩历科乡试的策论题目。
以及研读那些朝廷新近颁布的政令法条,和各地的民情风俗之上。
他牢记着父亲张大山的教诲。
知道这科举取士,不仅仅是看你的文章写得是否花团锦簇。
更要看你是否真的有那经世致用的真才实学,是否真的心怀天下,体恤民情。
所以,他在温习经义的同时。
也常常会把自己在青石村亲眼所见、亲身所历的那些关于水利兴修、农具改良、作坊经营。
以及村庄治理的经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