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规模种植,本草广传
丫丫从药王山初次学成归来,便在村里显露了不凡的医术。李老汉那桩凶险的急症,硬是被她几副汤药给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这事儿,让青石村的乡亲们,对这个平日里文文静静的二姑娘,是既惊奇又佩服。
也让张大山提议兴建“青石医馆”的事儿,得到了全村人的一致拥护。
众人拾柴火焰高,没过多少日子。
那座位于村学堂旁边、由几间旧厢房修缮改造而成的“济民堂”便像模像样地立了起来。
“济民堂”自取“悬壶济世,普济万民”之意。
虽然还只是几间简朴的屋舍,一间诊室,一间药房,外加两间能让重病号临时歇脚的“留观房”。
可对于这十里八乡都难得有个正经大夫的穷山沟来说。
这“济民堂”的开张,那简直就是天大的喜事,也是活命的指望。
医馆是建起来了,可这治病救人的药材,却又成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丫丫自家后院那个药圃,虽然在她的精心打理下,也种了不少常用草药。
可要想满足全村人,那点产量,显然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的。
张大山自然也早就想到了这一层。
他知道,这药材,不仅仅是能治病救人。
更是……一项能给青石村带来丰厚回报的“金疙瘩”产业。
想当初,他张家能从那家徒四壁的绝境中爬出来,靠的可就是这山上采来的药材,换回了第一桶金。
如今,有了赵四海那条稳定的销路。
有了石头这小子日益活络的商业头脑。
再加上丫丫对药材品质和药性的把关。
这青石村的药材生意,要是能把它做大了,做精了。
那带来的好处,怕是比那水磨坊和榨油工坊,还要更可观呢。
“这药材啊,光靠着去山里头瞎猫碰死耗子似的乱采,那不成。”
这日,张大山又召集了村里“公社会”的几个主要理事成员,以及各甲的甲长。
在宗族的堂屋里,商议起了这“药材产业”的大计。
“山上的野药,虽然药性足,可毕竟是靠天吃饭,产量不稳,采挖也费时费力,还危险。”
“依俺看,”张大山指了指窗外那些连绵起伏的青石山。
“咱们村这山多地少,有不少荒山坡地,还有那些林子底下的空地,平日里也就长些没用的杂草灌木,白白荒废了,着实可惜。”
“咱们是不是可以,也学着那些专门种药材的大户人家那样。”
“把一些咱们青石村这水土能种活、平日里也常用得到、或拿到外面能卖上好价钱的药材,给它有计划地,成片地种起来?”
他这话一出口,众人都是眼睛一亮。
是啊,这张先生的本事,可不仅仅是会做那些神仙似的机器。
他那手辨识药材、炮制药材的绝活,那也是十里八乡都出了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