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主 作品

第334章 技术授权,互利共赢(第3页)

要求对方必须保证产品质量不低于青石村的标准,不得以次充好,败坏“青石”名声。

并且,对方的工坊,也必须接受青石村派出的技术人员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一旦发现有违约行为,青石村不仅有权单方面终止授权,追讨赔偿,甚至还可以通过官府途径,追究其法律责任。

这般严苛而又细致的契约条款,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闻所未闻。

那些最初还抱着几分轻视和侥幸心理的商贾,在看到这份由周文轩亲自出示、并有青阳县衙和小山解元作为“见证”的契约范本后。

也都不由得收起了那份轻慢之心,开始重新评估与青石村合作的利弊得失了。

当然,也有那么一些实力雄厚、眼光长远的商贾,在仔细权衡之后,还是选择了与青石村进行深度合作。

他们知道,这青石村的技术,虽然要价不菲,规矩也多。

可那东西,是实实在在的好东西,是能带来丰厚回报的“金饽饽”。

只要能拿到独家的授权,或者与青石村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

那在这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能抢占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比如,那赵四海赵掌柜,便是第一个与张家签订了“青石优品”府城独家代理契约的商人。

他不仅获得了在南阳府城独家销售“青石春”米酒、“张氏豆酱”、“青石精麻彩布”等核心产品的权利。

还与张家达成了协议,由张家提供技术支持和部分关键原料,他在府城投资兴建一座专门生产和销售“青石”牌系列产品的作坊。

利润双方按约定比例分成。

这样的合作模式,既发挥了赵四海在商业渠道和资金上的优势。

也保证了张家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和持续的收益。

可谓是互利共赢,皆大欢喜。

通过这一系列的“技术分级”、“契约约束”和“合作共赢”的策略。

张大山巧妙地,在推广技术、造福于民和保护自身核心利益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他既没有因为敝帚自珍而错失发展良机,也没有因为盲目扩张而导致技术泄露、被人釜底抽薪。

青石村的各项产业,也在这种有序的对外合作和严格的内部管理下,稳步发展,日益壮大。

而那些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技术的宵小之徒,在见识了张家这般滴水不漏的防范和官府那块“天工巧匠”金匾的威慑之后,也大多知难而退,不敢再轻易招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