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主 作品

第415章 翰林院内,初露锋芒(第2页)

可商议了半天,也还是拿不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就在皇帝一筹莫展之际。

他忽然想起了,自己那个被他亲手调入翰林院的、懂“格物兴利”之道的年轻修撰。

“去,把翰林院的张修撰,给朕召来。”

很快,正在史馆里查阅资料的张小山,便被一名小太监,带到了御书房。

“臣,翰林院修撰张小山,叩见陛下。”

“平身。”皇帝看着眼前这个不卑不亢的年轻人,直接开口问道。

“张修撰,你家中既有营造之能,又曾在清溪县,有过兴修水利的功绩。”

“那你对这黄河清淤之事,有何看法?”

此言一出,在场的所有大学士和工部官员,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从六品小官。

他们的眼神里,大多带着几分不以为然。

黄河治理,乃是国之大事,连他们这些一部堂官、内阁重臣都束手无策。

你一个年纪轻轻的翰林,又能说出什么惊天动地的高见来?

小山没有半分胆怯。

他先是躬身一礼。

“回禀陛下,臣,斗胆,以为工部尚书大人所言之‘一体疏浚’,耗费过巨,非上上之策。”

工部尚书闻言,脸色一沉。

小山却不理会,继续说道。

“黄河之患,在于泥沙。”

“与其耗费万民之力,去被动地挖沙,不如……顺应水势,借水攻沙。”

“借水攻沙?”皇帝来了兴趣,“如何借法?”

小山走到那副巨大的黄河水道图前。

他指着其中几处河道变窄、水流变缓的关键节点。

“陛下请看,黄河泥沙之所以淤积,皆因此等河道宽窄不一,水流时缓时急所致。”

“臣以为,治河之道,不在挖,而在‘束’。”

“我们可以在河道两侧,用石块和新法烧制的水泥(他将自家烧制石灰的方法进行了改良),修筑起两道坚固的、略微收窄的‘束水坝’。”

“如此一来,原本宽散的河水,便会被约束起来,流速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