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隐士 作品

第171章 战场胶着(第3页)

经过一番挣扎和犹豫,他们最终互相联系决定下达命令,让部队四面散开逃跑,然后再重新集结,以后再来围剿华国部队。

然而,这一次的围剿已经被视为失败。

随着三哥国中高层指挥官下达撤退命令,战场的形势再次发生了巨变。

华国战士部队开始追击他们。

然而,由于三哥国部队四处散开撤退,华国战士们刚开始,还能紧盯着眼前的敌人,但很快就陷入了人数劣势的困境,难以取得有效的杀敌成果。

梁红宝中将发现了这一问题,他果断下达命令,要求华国战士们还是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追击敌人。

虽然分散追击看似能够扩大战果,但在当前形势下,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确保胜利,不会被对方诱敌,分而食之。

在华国的部队并未追击撤退的三哥国部队之际,三哥国大军中的一些领导指挥者,目睹战场上依旧人潮汹涌,以为自己方仍占优势,竟有人提议索性再度反扑回去。

部分将领对此提议表示赞同,于是,在撤退途中,不少部队竟又掉头反杀,意图重新围攻华国部队。

而三哥国大多数部队仍在执行撤退命令,然而,目睹旁边的部队反身杀敌,旁观者也受到了鼓舞,纷纷调转方向,又加入到围剿华国部队的行列中。

这种连锁反应逐渐蔓延,整个战场局势再度逆转,三哥国大军竟又对华国部队展开了围剿。

众多三哥国的普通战士们并不知情,他们望着战场上人头攒动,误以为己方仍占优势,于是再次鼓起勇气,争先恐后地转身杀敌。

然而,他们真正的战斗力已大打折扣。而华国部队的几个亮点已牢牢掌控了战局。

例如,紧随黎良勇身后的那支勇猛无畏的尖刀部队,以及三个威力巨大的腾龙战阵,为稳固战局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三哥国部队再次试图围剿华国部队时,依旧未能取得成效,反而被华国部队痛击。

华国部队认为,三哥国的反扑正中下怀,为他们提供了痛杀对手的机会。

此时,黎良勇通过脑海中的小白,精准地标注出了三哥国仍在战场上发挥指挥作用的中高层指挥官的位置。

这批指挥官正意图重新集结,规划战局。

然而,他们却已被黎良勇暗中锁定。他们无处遁形,只能面对黎良勇的斩首行动。

黎良勇毫不犹豫地瞬移到这帮指挥官头顶,猛然落下,冲入他们之中,肆意杀戮。

这一次,没有高手能够保护他们,黎良勇更加轻易地消灭了三哥国的这批有效指挥官,为华国部队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哥国的大部队再次遭受重创,又一批高级指挥官不幸阵亡。

而这一次,战场上的其他在战斗中的指挥官们,更是失去了紧密联络与协同作战的能力。

这导致三哥国部队之间的战斗阵型,无法形成有效的配合行动,只能依靠着顽强的意志继续向前冲锋。

各大大小小的部队,开始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

尽管战士们的战斗情绪依然高昂,但在战力明显不敌对手的情况下,三哥国的各个部队,分别被华国的三个腾龙战阵冲击得溃不成军。

他们不仅未能形成有效的围剿,反而被华国战士们逐个击破。

尽管战场上被击溃的战士们,仍保持着战斗的意志,不断加入到其他部队的行列中继续战斗。

但这一次,再也没有人提及撤退二字。

尽管撤退并非一个令人愉悦的词汇,但根据战局的发展,适时的撤退,往往能够保存实力,为后续的有效进攻奠定基础。

然而,如今却无人下达这样的撤退命令,战士们误以为胜利已经在握。

他们拼死不退,试图通过每一次的交锋为部队增添一份胜利的筹码。

尽管三哥国的战士们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战斗精神,但战局却并未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相比之下,华国的部队则显得更为有序,各个部队之间配合默契,战力显着,且拥有高端战力存在,能够有效地击溃对手的聚集能力。

华国部队所面临的,如同是一盘散沙般的三哥国围攻部队,便没有更多的顾虑,只管杀敌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