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汽车(第2页)

但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包括汉斯在内的工业国对华夏工业的兴趣都不高,觉得华夏汽车市场的潜力不大。

所以,大众这种少数愿意来的公司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奥迪直接成了政府用车。

当时,大众和华夏谈的是先从年产15万辆开始,车型包括商用车、高尔夫和桑塔纳。

大众的想法很简单:现在华夏消费不起,但以后就说不定了。

就像三哥那边。

经商环境再差,不也有不少企业往那儿跑?大众总裁哈恩认为,华夏将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汽车市场,这对大众来说也是个重要目标。

那时候,咱们国家的汽车可没现在这么普遍,跟尼日利亚比起来差远了,两千五百个人才有一辆车,大家的钱袋子都瘪瘪的。

可到了1997年,情况就不一样了。国家发展特别快,经济噌噌往上涨。

当汉东省来找哈恩的时候,他也明白,这个地方确实能买得起大众的车。

按照一般的购买力算,大众设定的私家车普及最低标准大概是人均一年赚四千美元,但现在汉东的人均收入才六千块人民币,连这个数字的一半都不到。但世事无绝对。

哈恩觉得汉东的经济潜力不得了。

首先,那里有不少富人,能负担得起大众的车。其次,汉东的经济增长速度飞快,三年前还在全国垫底,现在已经爬到第五名了。再者,祁光远搞的那个虚拟股权分红制度,让整个团队都分到了发展的好处。最后,汉东的政策也很吸引人。

同时,祁光远还准备了一些汽车电子技术,在跟大众谈合作时,汉东不仅能提供市场,还能提供技术支持。

现在的汉东,在电子产业里可是全国最强的,甚至在全球都有竞争力。

“我们建议汉汽集团和大众一起建个整车厂,而且我们早有计划。第一步,先建个年产五万辆的厂!”

“第二步,资金方面,汉东出,但我们希望双方平摊投入,我们投多少,你们就得投多少!”

“最后,我们会给你们汽车电子技术,也希望你们能给我们想要的发动机技术,咱们互相授权专利!”

赵立春正在跟哈恩谈,祁光远也在旁边参与。

这条产业链要放在汉东,放在国内,还得大众帮忙培养些技术人才。

在这过程中,双方免不了讨价还价。

现在的龙国还没到新能源车称霸的时代,发动机这块还得靠外国伙伴。

不过,祁光远坚信大众肯定会点头。

之前他们跟一汽的合作基本谈妥了。

这个汉汽集团就是汉东的汽车公司,赵立春把几个烂掉的汽车厂拼凑整合出来的。

这公司可以用四个字形容——一堆废铁。

不过对大众来说,合作重要,但更大的吸引力是市场,这市场绝不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小。

当初一汽提出的要求更苛刻,不仅要帮忙建厂,还要出钱,甚至要技术转让。最终大众都答应了。

大众汽车是最早来考察的企业里唯一同意那三个条件的。当时是1997年,大众集团早就尝到了甜头。北上广深那边卖车特别火,他们合作的桑塔纳也很畅销。大众在华夏做了这么久,赚了不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