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李恪的示好(第3页)
“蜀王恪谨启:久慕李参军高义,憾未得见。今设薄宴于三日后申时,地点曲江池畔‘流觞亭’,万望拨冗莅临。恪当扫榻以待,共论天下大事。”
落款处盖着蜀王私印,旁边还有一行小字:“画皮诡谲,望参军慎之。”
李炫瞳孔微缩。这封请帖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三日后正是“天狗食月”前夕,而“流觞亭”位于曲江池畔,正是长安龙脉交汇之处。更耐人寻味的是那句“画皮诡谲”的警告——蜀王似乎知道些什么。
“大人要去吗?”王铁柱担忧地问,“蜀王虽好,但毕竟是皇子。若被人知道您私下赴宴...”
李炫收起请帖:“此事我自有分寸。对了,你明日去打听一下,近日东宫和侯君集府上可有异常。”
王铁柱点头应下,又帮李炫整理好床铺,这才退下。
夜深人静,李炫独坐灯下,反复研读李恪的请帖和那卷《六韬》批注。竹简上的字迹虽略显稚嫩,但笔力雄健,见解独到,完全不似十岁孩童所为。特别是在《兵势篇》的批注中,李恪写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今观突厥骑兵来去如风,当以奇兵制之...”这种战略眼光,远超同龄人。
李炫的手指轻轻抚过竹简上的字迹,烛火在案几上摇曳,将那些墨迹映照得忽明忽暗。他原本以为,这不过是某个幕僚代笔的批注,毕竟十岁的孩童,大多还在嬉戏玩闹的年纪。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眉头却越皱越紧——这些批注的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犀利。
“兵者,诡道也......”李炫低声念着《六韬》中的一句,目光落在李恪的批注上:“诡道非诈术,乃因势利导,以弱胜强之法。昔者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列阵,皆非单纯逞勇,实乃洞悉敌我之势,逼迫士卒以死相搏,激发其求生之志。此等用兵之道,非亲历战阵者不能言也。”
李炫的手指微微一顿。这段批注不仅准确地把握了《六韬》的精髓,更难得的是,它提到了“激发士卒求生之志”这一现代军事心理学中的概念。十岁的孩童,即便再聪慧,又怎会懂得这些?
他继续往下看,在《三略》的批注处,李恪写道:“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此言看似寻常,实则暗含治国安邦之大道。今观朝中,陛下圣明,然大臣各怀心思,若不能‘通志于众’,恐生嫌隙。”
李炫的瞳孔微微收缩。这段话不仅展现了对古代兵法的深刻理解,更隐晦地指出了当前朝廷中潜在的矛盾——李世民虽英明神武,但朝中大臣各怀心思,若不能同心协力,恐怕会生出变故。这种政治敏锐度,绝非寻常孩童所能具备。
“有意思......”李炫喃喃自语,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他忽然想起穿越前看过的一些心理学书籍,其中提到过“心智理论”——即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正常情况下,这种能力要到青春期才会逐渐成熟,而李恪的批注中,却处处体现出对人心、对朝局的精准把握,这绝不可能是十岁孩童的自然发展。
“难道......”李炫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大胆的念头。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智力远超同龄人的天才儿童,如莫扎特、达芬奇等,他们在幼年时期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但即便如此,这些天才儿童的成就也主要集中在艺术或科学领域,像李恪这样在军事、政治上展现出如此深刻见解的,却是闻所未闻。
“除非......”李炫的心跳突然加速,一个荒谬却又无法忽视的可能性浮现在他的脑海中——李恪,会不会也和他一样,是某种意义上的“穿越者”?